第一百九十二章 “黄袍加身”(九)(2/2)
,面对赵普脸上那恳切而积极的表情,赵匡胤就好像没看到一般,目光根本没有在这位昔日的第一智囊身上停留,便直接落在了之前曾经反对赵普的联北之策、劝自己要小心提防北平军的李处耘身上,并向其抱拳拱手、深施一礼,说道:“既如此,那就有劳正元兄了。”——李处耘字正元。李处耘见状连忙避让一边,单膝跪地,抱拳说道:“太尉放心,末将此去必不辱使命。”
说完,他又向赵匡胤拜了一拜,这才起身离帐,只身一人策马出了叛军大营,往自北面而来的所谓“靖难军”的方向急驰而去。
当李处耘离开赵匡胤叛军大营的时候,北面五里之外,由钱远山率领的“靖难军”前军两万兵马也已安营扎寨完毕。此时,如果从空中俯瞰,钱远山的前军与由穆特尔统一指挥、兵分两路、在赵匡胤大营左右两侧警戒监视的一万骑兵,以及开封城封丘门城头许新生所部业已对赵匡胤手下五万余叛军形成合围之势。而在更北的地方,由王崤峻亲率的十二万大军正加紧赶路,以便能在天黑之前起赶到开封城下,在这一包围圈的外面再套上一层更大、更紧密的包围圈,确保赵匡胤叛军插翅难逃。
五里地的距离对骑在马上、快马加鞭的李处耘来说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只是令李处耘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以为需要前往“靖难军”中军主力才能完成的谈判工作,在对方的前军大营便有了结果。而且对方显然是对自己这边派人前来谈判早有准备,其前军都指挥使钱远山给自己的答复非常迅速、非常明确,并强调这一答复是不容讨论、不容更改的。
“北平军此次南下靖难,乃是奉了勤王诏书之命,尽臣子本份,为朝廷解难、为官家脱困而来。如今叛军已成瓮中之鳖,朝廷危难已解,如何处置赵逆及其同党,自有朝廷法度、官家圣裁,岂是北平军一地方节度藩镇可以置喙的。”
面对钱远山的这一番既冠冕堂皇,又不容置疑的答复,李处耘纵有万般理由、千种说辞,也无力反驳——更何况对方根本就没有给他分辨的机会。在说完这番话后,钱远山便抬手送客,将李处耘赶出了“靖难军”前军大营。
没能实现自己来之前不辱使命的保证,李处耘带着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地自容的羞愧感回到了叛军大营。好在,赵匡胤对北平军可能的反应早有准备,对方的这一番说辞也并未出乎其意料之外。所以,他不但没有责备李处耘,反而一再安抚、宽慰自己的爱将。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一步,赵匡胤乃至跟随他举兵起事的大部分心腹亲信实际上都已经看开了。在他们看来,虽说此番起兵不但没有取得预料之中的成功,而且还很可能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可至少自己轰轰烈烈的干了一场,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经不枉此生。是以,在李处耘回营之后,大家反而放开的胸怀。赵匡胤随即命人摆上酒宴,与一众心腹亲信一边在中军大帐内开怀畅饮,一边等待着自己那未卜的命运的降临。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