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穿越之我是耿精忠》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 () >> 第二百四十七章 煎盐、晒盐(上)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10453/

第二百四十七章 煎盐、晒盐(上)(2/2)

没能一下子除掉,计划还得继续向后推迟一点。“的确,不过王爷,咱们还得两边同时进行。卢家控制的两座盐场,其产盐量达到了咱们福建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属下计算过,这两处盐场每月可产盐两万三千石,就这基本上就可以供应全福建百姓所食用了。因此。我们的马上接手盐场,先将大批的食盐掌控住,然后分运至各府县。至于那些私盐贩子,同期剿灭他们,想必他们手中,至少也该有不少的现存食盐,解决现阶段的百姓家盐的问题,估计盐贩子手上的就差不多够了。不够的话,咱们同时运过去的也就刚好作为补充!”

&的不错。”耿精忠听完点点头,他也记得情报上说卢家控制的两处盐场每月可产盐两万三千多石。这的确是不少的食盐了,但却全都是粗盐。两万三千石。换算过来就是差不多一千四百吨,两百八十万斤盐。听起这个数字好像很大,其实却也不多。按照盐的堆密度大约在一千两百多公斤一立方,那么堆在一起也就只有一千立方左右。一千立方很大吗?长二十米,宽二十米,高二点五米,后世很多地方的河道边的一个普通沙堆都有那么大。

&他几个地方的盐场,招人去接触吧,态度强硬一些。想来咱们打击了各地的私盐贩子之后,他们也就能反应过来了。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新年了,十天之内,我要把福建的盐价给降下来,让百姓们过个好年。”耿精忠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那些盐商若是还不识时务,可就怨不得他了。

姚启圣就是敬佩耿精忠这一点,耿精忠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在为普通百姓所考虑,这也是他现在死心塌地的为耿精忠服务的根本原因。“王爷,属下还有一件事情要请示您。”

&生请说!”

&段时间,下面送上来不少关于盐场相关的报告。这每个盐场基本上都有大量的盐民,他们专职为盐场煎盐,他们劳作辛苦但是却遭受盐场和盐商的盘剥,收入低下。先前台风过境,他们就是灾民中规模不小的一部分。他们没有田地,只能靠晒盐煎盐过活,但是盐商收盐的价格却是很低,因此......属下在想,既然我们现在掌控了两处盐场,是不是可以增加收盐的价格,不至于让盐民们白忙活!”姚启圣这也算是为民请命了,照他估计,耿精忠应该会同意他的建议的。

&等,你说这些盐民多是在煎盐?”耿精忠问道。

&的!”姚启圣倒是有些奇怪,这有什么不对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对这个耿精忠倒是了解不多了。海陆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这煎盐需要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但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历史上一直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才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也才逐渐完善起来。让人颇费思索的是,煎盐那样费力,历史上为何却一直在采用这个方法。在西南有的井盐区因为煎盐,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最后也使得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当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盐产区光照少,盐工们不可能想到让太阳来晒盐。不过东部海盐产区并不缺少光照,但晒盐开始的时间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倒是池盐的晒盐技术出现很早,发展也很成熟。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但却并无明显差异。历史上记载的,崂山青盐迟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一九零一年,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因此耿精忠一听到煎盐这个词,便感觉到不对劲了,这是哪年的工艺了,太落后了,这生产力也极为低下。怪不得看后世盐场的图片,那盐场产出的海盐都是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每一座都不止两千吨,让大卡车去拉,也得几十辆拉上几趟才能拉完。

&盐场大多数还是在煎盐,不是在晒盐吗?”耿精忠继续问道。

&盐也是有的,而且产量不低,但是耗时耗工,杂质也很多!”姚启圣就照着报告上所说的,直接汇报过去。对于制盐,他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耿精忠应了一声,他大概明白了,现在的晒盐技术十分的低下,技术不过关啊。食盐关系到民生,也是以后财政上一大来源,万分重要,必须想法子改进一下。不过,这对于耿精忠来说,并不是难事。

就是初中生也知道,海水晒盐的主要步骤,蒸发海水,盐析出盐粒,就这样而已。至于中间详细的操作,怎么样纯化去除杂质等等工作,就需要慢慢研究一下了。但是结合现有的技术,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不然耿精忠十七八年的书就白读了!


状态提示: 第二百四十七章 煎盐、晒盐(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