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二、泰山生隙(1/2)
“大魏先祖文侯时期,卫人吴起想要求官,因而散尽家财,但却未求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耻笑。吴起便杀了三十多个耻笑过他的人逃到立国,并拜于儒家曾申门下,母亲去世,吴起却不回家奔丧,曾申便以为吴起不孝,便与其断绝了师徒关系。后吴起在鲁国为将时,齐国攻打鲁国,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吴起将身为齐人的妻子杀掉,从而率领鲁国军队大败齐国。吴起却并未因此而受到鲁国国君的重用,反而觉得吴起为了功名利禄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便罢免了吴起的官职。
后来吴起来到我大魏,当时大魏刚刚从秦国手中夺取河西,文侯因为无人驻守的问题而担忧,于是身为国相的翟璜便向文侯举荐了吴起,当时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但文侯却看中吴起的才华而不是私德,便拜其为河西守。吴起果然没有辜负文侯期望,在担任河西守期间,安定百姓,创建武卒,并用五万武卒大败秦国六十万大军,从而声名远播于天下后又因老公叔的谗言,吴起不得不离魏奔楚,在楚国变法。大王以为,吴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庞癝问道。
“吴起虽贪将,然在大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应该算是大才吧”魏王平这样评价道。
庞癝笑道:“只因乡人嘲笑,吴起便杀了三十余乡人,母逝而不归,杀妻而求将,私德可谓亏损至极,然大王亦觉得吴起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领。而刘季只不过奉承了大王几句,大王便觉得刘季不如萧何,这是何故难道大王没有看到刘季为大魏立下的赫赫战功吗”
魏王平一时沉默不语。
庞癝笑道:“通过这两件事情的对比,臣想要告诉大王的是,一个人的私德如何,并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大王可能对有些臣子很是喜爱,而对另外一些臣子很是厌恶,可大王却不能因为个人喜恶提拔亦或贬黜某一个臣子。而是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由大魏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大王本人的心思出发来评判一个人的是非,这便是臣想要对大王说的权衡之道。”
“寡人受教”魏王平对庞癝拜谢道。
庞癝笑着点了点头。庞癝知道,魏王平并不能全部理解自己话里面的意思,可庞癝却坚信总有一天,魏王平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其实说起权衡之道时,庞癝也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过往。自己和如姬私通,从而生下了襄陵君魏郊,先王魏圉对此事也是一清二楚,可为了大魏的利益,先王魏圉并未将自己如何,而是一如既往的任用自己为相,这也是几经权衡之后的结果。
身为一国之君,就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这样方能成为一代明君。就好比韩信向刘邦求假齐王之事,刘邦忍了下来。魏征屡次劝谏李世民,李世民心中对其不能说没有一点厌恶,可也忍了下来。包拯劝谏宋仁宗,吐沫星子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难道宋仁宗心里真的就一点也不生气可宋仁宗却好似没事人一般。
所以说,这明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由陶郡继续东行,渡过大爷泽之后便到了齐地的范围。和大梁、陶郡百姓忙忙碌碌不同,齐地的百姓多了一份悠闲。这可能与齐地历来富庶脱不了干系。
自春秋齐桓公成为天下首霸,管仲为相以来,齐地便以富庶而闻名天下。虽后来经五国伐齐,齐地一蹶不振,可其盐铁之利仍旧是天下之首。而百姓多年来养成的习性也未因此而改变。
故而,与中原之地相比,齐地又是另外一番风情,魏王平玩耍的很是愉快。
而齐地除却当年因那一场风波而有所动乱之外,这些年来一直比较安定,再加上又近二十年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波及,百姓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当然,与中原富庶之地相比,齐地百姓的生活只能算是过得去。不过这一个“过得去”已然是一个不错的成果了。
早就慕名泰山之名,在一众将士的护卫下,众人爬到泰山之巅,原本魏王平想要在泰山举办封禅之礼,可庞癝却阻拦了下来。
庞癝道:“自三皇五帝以来,君王非大功业者不得举办封禅之礼,昔日齐桓公欲要封禅于泰山,而国相劝阻,最终没有成型。今日,臣亦要阻止大王举办封禅之礼。如今我大魏虽然强盛无比,称霸于天下,然并天下并未一统,故而封禅之礼举办不得,大王不如待天下一统之后再来此举办封禅之礼,方能名正言顺”
魏王平无法,只能放弃了封禅的想法。在之后巡视的路程中,魏王平便一直闷闷不乐。
庞癝知道魏王平还在为自己劝阻封禅之事而耿耿于怀,但却依旧无动于衷。张良便前来劝说道:“相邦此举,虽可堪明相,然如此让大王耿耿于怀,只怕不是什么好事啊如若大王厌恶相邦,一旦待大王成年之后,相邦要如何自处”
庞癝面无表情道:“为人臣子者,岂能因君王好恶行事,如此做的话,跟谗臣又有何区别”根本就不听张良的劝说。
虽这么说,庞癝心中却有些惴惴不安,可脸上却没有表现出丝毫,仍旧若无其事的陪伴魏王平巡视地方。
经过鲁郡、彭城,巡视的车架很快就到达了陈郡。一路上魏王平没有心情游玩,庞癝也心中有事,故而路走的很急,而萧何、张良、刘季等人见此情形,言行举止都小心翼翼起来,生怕因为一个不小心而受到斥责。
看这样下去实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