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3/4)
音,加上听众的联想,再造一个世界。如果音乐的重要性增加,或者说,音乐担负了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的任务,那么,音乐就如同小说,尽管是作者编造的,但要像现实。于是复调音乐的产生就有必然性了。”这是讲音乐因为需求而产生形式上的发展。
“我们在自然与社会中,听到的声音,可以说都是复调的。人群喧杂,高低频同时出来,虽然说的是一句话,但男人与女人,高音与低音,经常同时发出。这种各声部同时发声的现象,就叫复调。自然界也一样,同样是水声,海潮低声音的吼叫与泉水叮咚的高音,也可以同时存在。复制一个类似于现实的环境,非复调不可。西方经典音乐兴盛的十七十八世纪,交响乐,把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和谐宏大的高峰。而支撑这个高峰的主要内容,是叙事的。最早的交响乐,大多是叙事的。”
我明白了,叙事的音乐,跟叙事的小说,内容表达方式,有共同点。
“叙事中,感情是复杂的转换,乐器多,调式复杂,等等,都是一种模拟。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的背景下,每一个交响乐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了它感情的主基调,或欢快或悲伤。总之,美的展示,不外那四种类型。”
古希腊的思想家留给欧洲的文化遗产,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壮大,四种美的形式,得到了各种手段的丰富。
“当时的音乐,需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了,故事,情绪,思考、美丑、判断、宗教、哲学,主要是反映人生中最冲突的内容。担负的任务过于繁重,所以音乐的结构就相当复杂。以至于,抱着简单悦耳目的的人,听着有压力,想逃避,所以,我们庄老师,总想睡觉。”
我笑了起来:“对,最开始看《红楼梦》时,或者《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类小说时,总看不下去,表达的东西太复杂太宏大,心智承受不了,选择逃避。我想,大部分文学爱好者,最开始都有这种体验。”
“人心已经够复杂了,社会也够复杂,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快乐,听听小调或者只表达一个主题的歌曲,就好。”小胡这明显是在给他的敲钟铃声,找理由。
“当然,这也与文化习惯不同。俗话说,需求是什么?是缺什么补什么对不对?”万老师还真会总结,他说得对。“西方人自己文艺复兴后,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形成了这种以孤独为代价的自由生活目标。既然现实中的情感是孤独的,那么听音乐,就得合唱合奏,有一种集体的力量,才能够鼓舞人心。”
我马上就明白了他要说的意思:“按这个说法,中国人,大多生活在集体意识之中,不是等级就是宗族,人个属于国家团体与家庭,自我意识很少体现。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自我的表达与小众的抒发,所以,音乐不必那么复杂,对吗?”
“有一定道理,但只说了一半”万老师解释到:“另一半的意思,与音乐的基本功能有关。我们一直在说情感,情感的需求才是音乐最基本的功能。我们中国人,表达自己个人情感的渠道,主要靠文字。但是文字这事,社会管得紧,束缚多。于是,音乐就担负了自我特点与情感表达的功能。高山流水的音乐,一个人弹,只有一个人听得懂,但正只为不谈及,只属于人个的独特性,才珍贵。”
我在武汉的时候,汉阳有个琴台,据说是伯牙与子期当年弹琴听音的地方。西方音乐往大众上搞,是因为它要担负大众的交流普及功能。我们的音乐往小众上搞,是因为个人久被压抑的情感,需要一个出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小胡居然念了一首古诗,不过还挺应景。音乐在中国,孤独性与个人性特点,表达出来了。
我想到一个观点:“按你说,西方交响乐的内容,大概承担了我们诗歌与音乐的双重功能吧?”
“差不多吧。我们有伟大的诗歌,他们有伟大的音乐,文明各有特点。与社会与生活与生产,都密不可分。我们的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三个分支。”
我跟小胡只好静听他怎么解释了,反正这概念我们都没听说过。
“一个分支,是私密性音乐,单纯用于个人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比如伯牙子期这种。一个分支,是爱情等强烈情绪的表达括山歌,目的简单明确,但感情冲击最为强烈。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美丽激烈,真的是百花齐放。我们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可以听到各种求爱的音乐。哪怕你是第一次听到,也会打动你的情感,生理与心理的冲击,效果明显。还有一个分支,体现在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中,需要统一大家的情绪,强化共同的情感。比如婚丧嫁娶中的音乐,这虽然不都是复调音乐,但如同《百鸟朝凤》那样,复杂而高级,因为,它担负着调整大众情绪的任务,与西方交响乐的功能相似。”
也就是说,类似于西方交响乐功能的音乐,在民间,多在集体活动,节日和重大聚会中,也保留着发展的丰富性。这方面,我也听过,比如广东的音乐山西的音乐,还保留着复杂而多变的宏大气派。
“但是,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复调音乐了”万老师说到。“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各民族发展方式不一,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在少数民族中,比如侗族大歌,就是典型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