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繁忙的庙会(3/4)
不如说它是佛教道场。与其说它香火旺,不如说它法鼓响。学佛的与迷信的,各有不同,你懂了?”小胡这才点点头,大概明白了这二者的区别。他说到:“对啊,那地方游客不多,也没卖门票,但全国各地去的僧人及居士很多,但都是正经学佛的人。”
这事经历过,小胡应该更成熟了吧。我接着问老板:“你所说的两说,才只一说嘛。”
“嘿嘿,那些外面来的,卖香的,有的没经验。其实,在外面场地烧香,面积大,香炉多,游客来了,也喜欢跟风做事,都要卖些烧的,说不定,销售量还更多些。”
这有个需求问题。如果进庙后再烧,一是估计庙子不让带进去,二是里面香炉少,容纳量有限。而在外面公开烧香,所有外地来的人,都会跟着前面的游客,入乡随俗,就买来烧了。让消费行为更为便利,是促进消费的一个办法。
我原来在北京时,对于挑选门面,专门请教过王班长。他有个理论,就是便利化理论。按他的说法,如何让客人更便利地进入店内,就生意成功的第一步。
比如就在街边开门面,越接近人行道越好。其实做早点的、摆摊的,早就无意识中利用了这个规律。尽量把摊位支出来,支到客人逛街步行伸手可及的地方,生意效果就会明显好起来。
所以,餐饮和小摊点出店经营,成了普遍现象,这就是生意的规律。这也是城管,与商贩发生冲突最多的地方。
当年王班长说:“如果是街边商铺,哪怕有一个门坎都要锯掉,一个台阶都不能有。客人多跨一步,你的生意就少做一成。”这就是消费便利化原则的生动实践。
这个庙会,不收任何门票,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收门票,不仅降低了效率和旅游体验,并且让人感觉到完全商业化的感觉,缺少了宗教意味了。庙子大门之内,无任何商业活动,保持了宗教特点,让这次庙会区别于其它地方。
这事,原来有些地方犯过错误,有的为了收门票,把围墙将庙子一围,不仅吓跑了游客,也赶跑了和尚。明成师就是这种事件的受害者,与地方某些势力,搞得两败俱伤。
将消费便利化,充分利用宗教的号召力,反而会引来更多的游客。我想,万老师那学生,虽然不是这次活动的主事者,但他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肯定给过领导建议。
我们在店子闲聊期间,看到许多政府的车辆,还有警车,还有拉物资的车子,来来往往。比如交通标志与引导牌,比如告示及介绍广告,正在热火朝天地安装。
“老板,这家伙,公务员们,岂不是放不了假了?”
“放什么假?在外地的,可以请假,比如不是大理人的,可以回去,随你自愿。但凡大理籍的公务员,一个也不能走,还要天天加班。你们没到城里去,那城里,从车站码头到机场,沿途都是交通指示,还有各种宣传标语。机场到庙子的公路,沿途的清洁整治,所有房子都刚刷过漆的,景观大道嘛,起码得有看相。”
“这不是大家过不成年了?”
“没事,我也有亲戚在政府上班,加班费是平时的三倍,况且,领导没休息,你想回家过年,还想不想混了?毕竟是本地人,平时跟家人在一起,不差这几天。何况,这么大的事,大家就算是看热闹,也值得的,对不对?”
那倒是,过年嘛,也不过是吃吃喝喝,与家人在一起。这些本乡本土的职员,倒不怎么稀罕。
“花这么大的精力,光凭眼前这两三百家商户,怕是挣不了几个钱的。”
“你怕不懂哟。”老板斜着看了我一眼,扳起了指头。“你听我跟你算一下:“除了庙子周边这些。还有几块你忘了?城里是大头,住宿的,宾馆不赚?随团旅游的,肯定少不了要进什么玉器工艺品高档商店嘛,政府请来的大老板,或许有一部分人拉得来投资,那个账,就不是我们小老百姓算得过来的。”
“对对对,我忘了城里的那块了。这庙子是名头,功夫还在庙外。”
“对了,兄弟你也是个精明人啊。不光是城里的,还有城外的。比如那个朝山活动,叫什么佛光圣境的,那个活动。从这里走到鸡足山,沿途都有消费,哪止我们眼前这两三百家,到处都是消费点。那些沿途的寺庙,都有活动,少得了花钱?为了这几万人花钱,我们起码也得有几万人在这里挣钱,这个账,怎么算?”
我们三人相视一笑,这老板做生意也是精了,他是安于现状。如果有大投资,他会经营一座大宾馆。
我想,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挣钱的能力与眼光,只是原始资本积累不够。像出海外的华人,文化水平并不高。最开始出国,靠炒菜剃头,节约勤奋,硬是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最后,好多人,成了大老板。
做生意靠的不是文凭,靠的是智慧。普通没多少文化的老百姓,智慧从哪里来?最典型的民间谚语就凝结着智慧,流传于所有人口头的《增广贤文》,就说尽了人心。而经济最基本的原始动力,就是人心。
大家都歇好了,差不多该告辞了。我们带着行李,进入了庙子。原来走的时候,只知道脚疼,哪知道歇久了后,脚还有点肿胀感,进门前有几步梯子,万老师爬得都有点吃力。
“庄老师,后天如果步行,我怕是不行吧?”
“相信我,48小时后,你会更轻松。”我安慰完他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