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打造工业园区(1/2)
80年代修建水泥公路,还是村级的水泥公路,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全县,甚至周边市县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然,最感到压力的还是柏溪县委,毕竟杨宇几乎是一人独资修建了一条公路,而县委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
针对杨宇捐款修建公路一事,县委迅速召开了座谈会,围绕着这件事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梁书记,根据明年的财政预算,咱们县财政收入预计会增长两百万,我建议将这笔钱投入咱们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办建设项目来带动咱们县的劳动力资源,最终实现转型。”
柏溪县增加的两百万财政预算,其中绝大部分是柏溪化工集团所创造的价值,将之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会增加县内的就业岗位,能够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从而起到带动经济循环的作用,而这,也恰恰符合了柏溪县委对未来的规划理念。
对此,梁伯同有些犹豫,光是杨宇捐资那条场镇路,预计花费资金就达到了700万,柏溪县委手里这两百万能干嘛?怕是零头都不够。
找银行贷款?政府出面,肯定能贷到款,但是当下社会群众拿到钱,或许消费水平会增加,但更多的钱,应该还是会存起来,也就根本起不到太大的刺激经济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要全方位综合考虑,要看看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这件事情暂时搁置,我会向市委提出申请,看看能不能照搬经济特区的模式,把咱们县规划为经济重点区域。”
深思熟虑,梁伯同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为了追求功绩,盲目的开展某些项目。
并且因为柏溪化工研究院的存在,让梁伯同嗅到了一丝契机,他们柏溪县能不能以这个化工研究院为中心,把县化工业建成一个综合性产业链?如果成功,那么整个产业园区就会为县委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到那时,柏溪县委手里有钱了,才敢放开手脚搞基础设施。
有了方向,县委两边同时展开行动,申请书送达市委办公室的时候,梁伯同已经带领县委一干干部,又一次来到了杨宇家。
这一来二去的,杨宇已经和县委领导班子打成了一片,杨宇给县委提出的申请,县委都会给过,现在县委找上门来,杨宇又哪里有不答应的理由?
只不过一些细节问题,还是有待商榷。
“梁书记,您也知道,咱们柏溪化工研究院成立之处,主要目的还是为咱们的柏溪化工集团服务,现在又在推进军民两用战略,所以咱们柏溪化工研究院也没有太多的空间来支撑整个产业园区,当然,事无绝对,如果咱们柏溪化工研究院的规模扩大,那么咱们柏溪化工研究院就绝对有能力承担产业园区的技术更替。”
杨宇说得倒也是实情,毕竟柏溪化工研究员现在只有三十名研究员,现有的工作任务本就繁重,不可能在承担整个园区的产品研究。
“扩大规模?你需要多少钱?我们柏溪县委明年最多能拿出两百万元来。”
为了这个产业园区顺利落成,梁伯同也是拼了,当然,他心里是清楚的,这两百投资柏溪化工集团,是完全不会亏的。
“两百万显然不够。”杨宇摇摇头,接着又说道:“这样,产业园区办起来后,每家企业我们柏溪化工集团占股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之间,拿到股份后,我们柏溪化工集团承担这些企业的所有化工研究项目,因为我们已经和江南船厂达成合作,在未来,甚至可能与成飞集团达成合作,所以在技术方面,咱们柏溪化工研究院绝对会处在顶尖层次,虽然比不上咱们国家的两大院,但在民用领域,也绝对是翘楚般的存在。”
杨宇这个提议让梁伯同皱了皱眉头,不过心里也对杨宇大为赞赏。
百分之五到十的股份看似不多,但却牢牢的把未来产业园区的所有企业都牢牢的抓在了手里,而且也限制了这些企业自己的研究能力,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就会对柏溪化工研究员越来越依赖,这种情况下,柏溪化工集团在园区内,就会少很多竞争。
杨宇为自己旗下的集团考虑,那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梁伯同作为柏溪父母官,却不仅仅要考虑柏溪化工集团,还得考虑其他入驻园区的企业能不能接受这个条件。
看出了梁伯同的犹豫,杨宇接着又说道:“现在把百分之十的股份给我,让我把柏溪化工研究员办起来,总比未来花大价钱去国外购买先进研究成果要好得多,毕竟我的柏溪化工集团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短时间看起来,的确条件有些苛刻,但是从长远角度上讲,大家齐心协力建设一个一流的化工研究团队,利益是非常巨大的。”
说完这句,杨宇不在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梁伯同,等他做出取舍。
没办法,柏溪化工集团是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有基础,现在也有底子,而这就是本钱,基于种种情况考虑,梁伯同终究点头,答应了杨宇的提议。
项目决定,接下来商讨的就是园区规模和选址问题。
本着杨宇老家即将建设一条公路,所以梁伯同最先考虑的就是把杨宇家乡所在的场镇化为工业园区,但却没想到被杨宇拒绝了。
化工产业园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化学污染,在短时间内肯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环境,毕竟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反复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