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逍遥侯》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逍遥侯 () >> 第1469章 看看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10979/

第1469章 看看(1/2)

逍遥侯!  崭新的长安城中,依然是四四方方的格局,市和坊泾渭分明。  李中易漫步于街头,穿梭于人群之中,心情格外的舒畅。  扮作大管家的张三正,依然十分紧张,两眼不断的扫视着四周的动静,时刻保持着警惕的状态。  没办法,摊上了一个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活该张三正担惊受怕。  京兆府毕竟是西北的第一大城,街上的人流并不少,却无京城开封那种摩肩接踵的味道。  再怎么说,开封城已经是城市居民四十几万的东方第一雄城了,其市民总数多过京兆府,足有五倍以上。  旁人是看街景,李中易是看行人,这里面的诀窍是,看买东西的多,还是卖东西的多。  尤其是,街头巷尾的小食摊,生意好与坏,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中易暗中观察的就是,市井是否真正繁荣的大问题。  落一叶而知秋,管中窥豹,说的都是由小处见大事。  不管怎么说,民以食为天。  所以,李中易领着叶晓兰进了一家粮铺,并笑着问粮价,“本地的粳米多少钱一升?”  “不瞒大官人,十文一升。”粮铺的伙计,看得出来李中易不是个穷鬼,说话也格外客套。  李中易点点头,开封的粮价,比京兆府便宜一倍以上,主要是南方的粮食送到开封来,走水路运输,成本并不高。  而从中原地区,运粮食入陕西,单单是潼关这一段的艰难山路,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小的转运成本。  在后世,从田间地头收上来的蔬菜,其实并不贵,也就几分钱一斤而已。然而,把这些蔬菜从田间送到大城市里的集贸市场之后,价钱往往翻了好几个跟头。  这其中除了垄断的因素之外,主要是运输的成本比较高,导致菜价也跟着高涨。  如今,整个大周的粮铺,皆为李中易所有的垄断粮商,典型的国有企业。  李中易心里很清楚,同一座城市的粮铺,其粮食价格都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此店卖十文钱一斤的粳米,别处粮铺也都是这个价。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是李中易做出的规定,禁止同城的粮价,出现不必要的波动。  民以食为天!  在如今的社会中,权贵们真正赖以暴富的途径,除了垄断粮食生意,在灾时趁火打劫之外,再就是放高利贷。  李中易登基之后,反手一掌,就将粮食生意给垄断了,同时禁止发放高利贷。  如果,没有驻村的村正,以及驻亭的亭正,李中易的禁令形同废纸一张,并无屁用。  然而,随着转职村正和转职亭正的人数不断增多,整个帝国的农村,逐渐纳入到了李中易的掌握之中。  以李中易的固有经验,朝廷收一文钱的税,官员们要贪三文钱,而胥吏们至少要贪六文钱以上。  往往,一个看似强大的帝国,都会败于基层的酷吏之手。  客观的说,大明王朝名义上的税赋其实并不重,但是,明末时期朝廷始终拿不出钱来镇压李闯、张献忠等反贼,核心是官富民穷。  官富民穷的根源是,吏和官沆瀣一气,共同敲诈老百姓的钱粮。  李中易在城里走过了两条街,据他的暗中观察,街头巷头始终有出摊子的小食贩。  这就说明,杨文灿并没有因为李中易的到来,而采取短期禁摊的策略。  毕竟,小食摊主们,每天都需要收入,不然的话,家里很可能揭不开锅了。  一个体恤民情的州官,不敢说是清官,但至少可以证明,有怜悯之心,还没坏透。  李中易想试探一下粮铺的公平问题,故意买了二十升粳米,由张三正背着。  离开粮铺不久,张三正赶上来禀报说:“米里的砂石极少,显然,没有以次充优。”  李中易点点头,粮铺里的猫腻,他大致掌握了一些。其中,最主要的猫腻之一,便是在米里面多放砂石。  另外,粮铺的管事,若想做手脚,就必须以次充,用五年以上的陈米,替换入库的新米,从而赚取其中的差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是国人的潜规则!  自从垄断生意以来,李记粮铺的掌柜们,已经被杀了近百人之多。  贪腐的掌柜们临死之前,都写了他们是怎样做手脚的细节,所以,李中易知之甚详。  “嗯,张三正,今天晚上,你带人将粮铺围了,务必将铺子里的粮食,全都清点的一清二楚。”李中易素来知道国有企业的弊端,所以,杀人从不手软。  贪欲和性命相比,他倒要看看,还有谁敢做硕鼠?  硕鼠,尤其是管粮食的硕鼠,必须千刀万剐,绝不容情!  李中易吩咐了张三正之后,接着往前走,转过一个街口,却见一堆人围得水泄不通。  等李中易凑近了一看,却发现,此地是京兆府大理府寺的所在地。  李中易登基之后,便对朝廷的司法体制,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地方的州县官员们,不再负责审判问案,而改由大理州寺或县寺承担审判职能。  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的人去做,一直是李中易奉行的理念。  “升堂喽……”  “肃静喽……”  李中易刚站到人堆里,就听见大理府寺的衙门里,传出升堂问案的呼喝声。  “带人犯……”  “带证人……”  “带苦主……”  李中易在人堆里,看得也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堂内传出来的各种动静,经差役们的大声通传之后,倒是知道的比较清楚。  这不是李中易第一次围观大理寺问案。 

状态提示: 第1469章 看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