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练兵只是目的之一(1/3)
这应该是朱元璋第二次感觉到中书省对于自己的制约了。
第一次,只是象征xing的设了一个通政司衙门,不过是一种试探xing的举动。但是这第二次,只是相隔的不到一年,就**裸的想要剥夺中书省的部分权力了。
刚刚回到北平,庞煌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李潜送来的几份邸报,看后心里这么想着。对于朱元璋定都南京这件事,他不感到稀奇,本来历史的发展就应该是那样的。
但是长久的远离政治中心,让庞煌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和胡惟庸的争端,以至于朱元璋最后废除了绵延于华夏历史几千年的首相制度。
也不算是庞煌忽视这个制度,只不过是他一直不愿意在这个事情上纠结,自己和胡惟庸的关系不算很好,而胡惟庸近几年甚至有了针对自己的迹象。说句心里话,在自己远离京师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丞相,的确不符合庞煌的利益。
有的时候,庞煌真的想洪武十三年快来到,那么胡惟庸就可以下台,说不定自己就可以施展一下拳脚,至少那样不用担心有人在后面作梗。
但是今天看到这几份邸报,引起了庞煌的深思,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对中书省下手呢?
是对于绝对权力的渴望,又或者有什么原因呢?
尽管庞煌所熟知的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终结丞相制度提出很多假设,众说纷纭,怎么猜测的都有,有的说是为后代除刺,有的说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更有人说胡惟庸想要造反自立为帝等等很多种说法。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几乎没有一项能成立的,首先说为后代除刺之说,别说朱元璋现在还正是chun秋鼎盛,身体还健康的很。就说太子朱标在官员中的人望也是极高的。根本不劳朱元璋cao心,再让朱标经营个十余年,那成就更是难以估算。至少朱标好文,亲近士大夫一条,就带走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忠心。
再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胡惟庸算是哪门子的功臣呢?虽然是最初跟着朱元璋起兵的人之一,但是庞煌仔细调查过胡惟庸的履历。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继而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一个小吏出身的胡惟庸。根本一直就是后勤行政人员,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甚至连汪广洋的履历也比胡惟庸要光鲜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嘛。
造反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一个文官造反,打死庞煌也不相信。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胡惟庸虽然是个丞相。还是脱离不了读书人的范畴,大明兵权集中在朱元璋一人之手。怎么造反。
如此以来,只能推断是朱元璋出于对绝对权力的渴望了。如果要是这一,那谁也没有办法。
谁敢说让皇帝放权?估计没有人敢,毕竟现在是家天下,而不是国天下,皇帝视大明就是自己的,你让一个家长放权,那不是开玩笑吗?
就算是再过几百年,那些家族企业,你也不敢说让他放权给外人,而不用自己人啊。
在庞煌的内心深处,出于对胡惟庸没有太大的好感,甚至巴不得朱元璋废弃了这个丞相,现在仔细一想,胡惟庸毕竟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真的没有了,谁来约束君权呢?
但是,有丞相,就一定能约束君权吗?
汉、唐、宋,哪一个没有丞相,但是也没有耽搁亡国啊。
庞煌在这个事情上纠结了半天,公主遣人过来请他一起用膳,都被他忘记了,以至于来了三次,才把庞煌请过去,让公主好生的埋怨他一番。
到底是有丞相好,还是没有丞相好呢?
想着这个问题半晌,才发出自嘲的一笑,不论有没有丞相,估计都不是自己能插手的吧,朱元璋会听自己的吗?
要是会听,估计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用过晚膳,和临安公主小别胜新婚的缠绵了一番,舒舒服服的在床上睡了一觉,近两个月的连续奔波,对于他不算强壮的身体,的确是一个锻炼,也是一种折磨。
翌i,他去报社选好的位置看了一下,顺便确定一下版面问题,柳若秋虽然很理解自己的心意,但毕竟他看不见,庞煌看了之后,果然有些出入。
字太大,报纸的一个版面,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个字,这怎么能行呢?
庞煌指导着黄子澄,将字体缩小至半厘米左右的样子,反正工匠有怀柔请来的,只要是怀柔工匠,都知道庞煌所规定的尺寸。
而且他们从山东请来了专业的印刷人员,那里盛行使用木质的活字印刷,再行刻字也不算太难,而且庞煌没有头,所储备的大活字并不太多,在报纸的某些标题部分还是能用上的。
然后就是纸张问题,新闻纸庞煌不知道是怎么造的,但是眼前选用的纸张明显的吸水xing不太好,要换,多换几种,先不计算成本,就找吸水xing、柔韧xing较好的纸张就行了。
确定了这些,内容就先不忙着确定了,光是这些,估计都够黄子澄忙半个月了,而黄子澄现在成为内定的报纸主编,以黄子澄的才能,还有他的那个xing格,估计做个报纸主编还是不错的。
如果就此能把黄子澄长期留下来,那就更美妙了,自己也可以少cao心,黄子澄和自己的出身不一样,政见肯定也不一样,与其以后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