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1/2)
为求其后战事的顺利进行,吕恒迅速将这仅有的四万青壮抽其一半充次已有大军,剩下青壮全部遍练成屯田大军。若敌人杀至,这些人就是地方守备军,若是无战之时他们便是种田养民的农民。(屯田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这是在明朝了,而民屯和军屯就是所说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
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六十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分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八民二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公元264)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吕恒因为熟知历史,所以从一开始吕恒便施行严格的军民融合政策。不仅不限制屯田兵的自由,还以多奖少罚的名义将整个屯田军整合分化。随后领遍练完毕的大军,迅速向平谷进发。
在战役层面,平谷城贯通幽州东西。鲜卑大军粮草也皆在此处囤积,当然随之的便是大量的后勤辅兵及护卫粮道的精锐骑兵。为了防止粮草被劫,鲜卑几乎以每十里一队的密集度在防守着大军后勤。而鲜卑的后勤还不同于汉军的后勤,因为鲜卑为游牧民族,所以多以牛羊为食。若不是近年与大汉交流往来,恐怕人口的发展还没这么快,正因为大汉的粮草,鲜卑才可供养更多的族人。也因为大汉的帮助才使得鲜卑越来越强,到得今日,鲜卑说实话已经与汉人无太多区别。也正是如此原因,鲜卑大军的后勤,才变的牛羊与麦食共食。也因此,鲜卑的后勤才如此艰难。为了防守这半流动的后勤,鲜卑逼不得已不得不在战时带着大量的后勤人员。
吕恒大军自开拔之后,便一路轻装简行,终于在距平谷百里处山林中停了下来。随后吕恒立刻招来领兵纵队的将领,准备开个简单的战前会议。等四个纵队长到齐,吕恒顿时开始了会议。
“诸位,前方乃平谷城,此刻城中正安放着鲜卑数十万大军的粮草。若吾等将其摧毁,便可令鲜卑大军失去利爪,成为待宰之羔羊。可平谷城,如今有兵马近七万。除去辅兵与汉人伪军也有近三万,吾等人马不过四万,且军械不足。若强攻定难以奏效,反而会打草惊蛇。一旦我军一击不成,定会被其紧紧纠缠。凭鲜卑骑兵之锐利,我等大军定难逃其追赶。所以我等不出则已,一旦进攻必须见得战果。”
“先生某要多说了,某家兄弟知道此战之关键。还请先生速速发令吧!”光听这话,便可以知道,这定然是张飞了。张飞自被换来吕恒处后,每日里晃荡。若不是吕恒天天催促其练兵,恐怕他早跑去寻刘备了。毕竟在张飞原先设想中,吕恒这一路不仅可以自主作战,还可以对鲜卑异族想杀便杀。可惜不曾想,吕恒这一路一开始可没有什么战事可打,即使有也是一些剿匪小事,对于这些小战役。吕恒留着给新兵练兵还来不及,怎么可能给张飞来寻寻手感啊!所以这数月里,吕恒可没少被张飞抱怨。
如今大战在即,张飞反而没那么冲动了,毕竟此战关系重大。不仅涉及自己等人的生死,还涉及幽州大地的最终归属。只要此战得胜,不说前方战场得到了缓解,就是自己这边也得到了战略纵深。所以此刻不仅关羽等人有些紧张,便是吕恒都忍不住内心的冲动。
见部下都已经清楚此战之关键,吕恒便也不在多说,直接开始了其后的战役布置“张飞听令!”
“末将在!”
“今日午时,你部化为山匪,每次以一千人马为限,对平谷粮道的鲜卑辅兵进行偷袭,一旦得手,立马引军向南,若敌军不追,立刻再返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