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两淮(1/2)
当然,任何新鲜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大作坊在淮北之地并不鲜见,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化工厂,却还是大清国内第一次出现,自然引来百姓好一阵惊奇畏惧。~小~说~~3~o
惊奇自然是应该的,毕竟是头一次接触近代化工厂,有诸多新鲜和好奇。
至于畏惧,自然是被工厂开动时,蒸汽机那轰隆隆的巨响吓到,而工厂大效率的产出更是让习惯了手工作坊的百姓官民震惊万分。
幸好有吴大总督坐镇两江,不管官民百姓对这些工厂和机械设备怀有何等心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不过是小麻烦而已。
等到一家又以家关乎民生又对经济有巨大促进作用的工厂投产,那巨大的产出和丰厚的利润回报更是引得某些权势人物眼红不已。
不过眼红归眼红,想要一贯保守的官民百姓主动与洋人接触却是万不可能,更不要说此时大清和列强之间的关系绝对说不上好。
当然吴可也不敢做得太过超前,首批工厂大多以见效快的轻工业为主,像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洋灰厂,砖瓦厂,水果罐头厂,饼干厂之类的,或一两家或两三家不风,事关军事的不过区区两将火药厂还有一家铁厂而已。
不是他不想要更好的东西,只是就算他提出了列强官方也不一定答应不是?
不过就是如此,等这些工厂一一投产,已经足够改变很多东西了,尤其是淮北官民百姓们的思想观念更是受到一次巨大冲击。
当一匹匹整洁布匹从工厂流出,一袋袋新鲜白嫩的面粉出现在市面上,一盒盒比火石方便了不知多少的火柴进入各种货摊,一袋袋能够修建坚固漂亮房子的洋灰出现在建材市场,还有一罐罐味道‘鲜美’的罐头出现在食品市场之时,整个淮北都轰动沸腾了。
因为纺织厂的出现,使得布匹这一堪比货币的货物价格大跌,当然只是低级布匹的价格下跌严重,在影响了不少家庭小作坊生意的同时,更是让收入不丰的平民百姓们购买得起。
这种情况是好是坏还不好说,但就目前而言自然是利大于弊,区区一家纺织工厂的产量,相比整个大清的市场来说太过微不足道,就是想填满淮北的市场供求都困难得很。
此时的纺织厂可是以蒸汽为动力,要说效率有多高也不见得,但是能压低普通布匹的价格就是胜利。
淮北之地已经安稳了好几年,由于前任安徽巡抚张亮基和提督吴可的努力,淮北的底层平民百姓口袋里还是有些余钱的,购买力在这时代的大清也算不差,所以这些廉价坯布一上市自然被抢购一空。
虽说家庭小作坊受到不小冲击,但真论起来冲击也不算大。纺织工厂生产出的廉价布匹能够满足淮北各大城镇的需求都难,更不要说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还是以家庭小作坊生产布匹为主。
至于大清出口的拳头产品绸缎,这等高端货色此时还难以用机器大规模生产,所以纺织工厂的出现对丝农的影响几乎没有。
至于其它那些花样繁多的轻工业产品,老实说都是填补了大清此列产品的空白之作,对同行业的影响更是几乎没有,还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已经上游和下游跟着吃饭的产业链。
所谓利益动人心,看着那些新鲜工厂一个个日进斗金的摸样,也不是没人打过主意,可惜这些工厂几乎都是乡勇队的产业,打主意之前还得好好掂量掂量能不能承担得起吴大总督和数万乡勇队战士的怒火。
有几个脑子被门夹了不怕死的家伙被整得家破人亡之后,就再也没人有胆子随意向这些新奇工厂伸手自找麻烦。
不过不能向这些工厂伸手,不是还可以自己开设工厂么?
官场上虽然有不少人动了心思,却是没人愿意主动与洋人接触,生怕一不小心便宜没占到还惹得一身骚。
底层平民百姓就算有这心也没这能耐,开办工厂所需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一般的小民百姓能够承担得起。于是那些富有冒险精神,有眼光又不怕风险的富商大贾便开始行动起来,主动跑到上海与洋人接触。
可惜的是,最后能够成事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不是被骗就是倒了大霉,被上海当地官府狠狠刮去一层油水,在付出极大代价的情况下还一定能够成事。
很多倒了霉的富商大贾自然不甘心被坑,绕了几个圈子找上了吴可吴大总督,希望吴大总督帮他们出头挽回损失啥啥的。
吴可才没这么二棱子,作为两江总督负有保境安民之责是没错,但这样的商业行为他却是不愿轻易插手,免得给下面的官员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当然鉴于淮北官民们对近代化工厂的积极热烈,吴可也没打击他们热情的意思,至于吃独食的想法也不可能存在,所以见很多富商大贾吃了闷亏反应到他这儿之后,他提出了由两江总督衙门出面与洋人交涉的建议。
总之眼下的淮北商业活动别提有多活跃了,能够提供的财税更是丰厚,只乐得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见眉不见眼。
安徽经济实力雄厚,加上又有以乡勇队为骨干的安徽清军在手,翁同书的底气别提有多丰满了。
有了这么大的底气,作为封疆自然还想做出一番事业来。
淮北之地被乡勇队和地方势力控制得太过严密,根本就没翁同书太多插手余地,就算他是安徽第一人堂堂的巡抚大人也不成。
开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