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招安风波<一>(1/2)
这个冬天,冷得似乎让人有些措手不及,长安城里,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乞丐平民,此刻,都躲在家里围着火盆,而谈论最多的,还是山东人黄巢和王仙芝的造反。
乌龙事件,仅仅只是让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百姓高兴了三天,而如今,叛军已经逼近洛阳,离攻破潼关,似乎不远了。
傍晚的时候,五匹骏马,从皇宫中奔了出来,出了东直门,向东面疾驰而去。
这五人,怀里各揣着圣旨,分别送往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军营的。
宋威,作为天平节度史,自从闹了那次让所有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后,自知没脸再打仗,一气之下,竟然缩回老家去了。
王仙芝和黄巢,正是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经过短暂的喘息之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转战整个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郏城等八县。
这个冬天刚刚到来 ,二人又合力又攻陷了汝州,威震东都洛阳。
朝廷软硬兼施,一面下令赦免王仙芝和黄巢的罪行,一面又频频调动各地官军镇压。
王仙芝在攻占阳武之后,久攻郑州不下,于同年十二月接连进攻申、光、庐、寿、舒、通州等地,逼近扬州。
义军所到之处,各地州官闻风丧胆,弃城而逃。
蕲州,王仙芝和黄巢各自领着他的草军正在攻城。
东面,黄巢率领着林言,朱温,杀得浑身浴血。
王仙芝站在战车上,看着前面一排排倒下的战士,心里,五味杂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仙芝已经厌倦了这种有今没明的生活。
攻势并不算凌历,甚至像军事演习,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王头领王仙芝就坐在车帐里,睡眼朦胧,显得有些懒洋洋,似乎并不太关心城有没有攻下。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一些事情,这些东西,跟在梁山忠义厅里的宋江想的是一样:那就是招安。
这好像有些突然,毕竟王仙芝刚刚大难不死,现在总算起死回生,连克数城,正是势头正猛的时候,应该直捣长安,与李家王朝决以雌雄,怎么想起这等没骨气的事情了。
但仔细推敲,却很正常,要谈判,当然是要自己实力最强大的时候谈.更况且,他的身边又坐着一个绝好的中介人.
这个人叫王镣。
王仙芝左突右冲,在前段日子杀到汝州,攻破城池,活捉了刺史王镣,要按王仙芝的脾气,拖过来,大吼一声,你服不服,不服砍下你的鸟头!服?好的,留他一个全尸。
可是?当王仙芝得知这位王镣的堂哥是大唐宰相王铎时,俘虏政策马上发生了变化,松绑扶起,请上堂来,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就像宋江捉了高俅。
沂州一败,王仙芝对前途的思考发生了转变.当初杀进长安抢皇位的心一天天的淡下去(可能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想着,王仙芝觉得该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了,于是,他瞒着黄巢,将王镣留在了身边。
王镣,作为一方父母官,自己的驻地被攻破,已经证明打仗不行,以至成了俘虏,但是他有他的本事,那就是他的人脉,这是他立世的本钱,他以自己的身份从俘虏摇身一变成了座上宾,得以近距离接触王仙芝。
经过细致观察,多方打探,谨慎推断,王镣发现,这位草军首领并没有什么称雄天下的野心,这一点,绝对是可以利用的。
王镣完全有把握劝服王仙芝弃暗投明,到时,自己的失城之罪自当免除,还能因为不费一枪一弹,和平解决匪乱.成为大唐首屈一指的功臣。
王俘虏为这个想法激动了半天,所以,他一直旁敲侧击,暗示王仙芝:造反也是可以转正的!
他自信,只要时机成熟,就能够打动王仙芝,策反数万草军。
现在,机会来了,他们打到了蕲州,不知道是不是王镣故意指引着王仙芝来这里的,因为蕲州城内有王镣的熟人。
蕲州刺史裴偓是王镣堂哥王铎的门生,大家都是熟人,事情就好办了。
一边是陈兵城下的草王王仙芝,一边是焦虑万分的刺史裴握,他们中间的桥梁是王镣。
王仙芝在军帐里默然有思的时候,王镣决定发起最后的思想攻势。王镣走了上去,压低声音,对王仙芝说:“将军,取了蕲州,我们去哪?”
王仙芝茫然,他不知道要去哪里,他一向的原则是,哪里敌人的力量薄弱就去哪里。
王镣已有七八分成算,王仙芝越茫然,他越坚定,到了这时,该是放出鱼饵的时候了,他静静靠近王仙芝,用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声音说话,这种声音,像极了拉皮条的声音,语调低沉而有磁力,内容神秘而勾人。
“将军不想求个官职安定下来吗?”王仙芝微闭的眼睛突然张开,然后直直看着王镣。
是的,他不是茫然,他是以静制动,他早在等王镣的这一句了。
王仙芝想当官!他知道,总有一天,这位王镣会按捺不住,主动成为他与朝廷沟通的管道。
现在,王镣终于开口愿意为他求官了.王仙芝依旧不语,他只用眼神提醒王镣:说说看,我这样的怎么转正,又能在朝廷混个什么官呢?
王镣开始为王仙芝的睁眼吓了一跳,可是?他强自镇静,注视王仙芝,他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不容错过。
当他与王仙芝四目相接,无声交流后,王镣就发现,王仙芝的眼神里没有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