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就学(3/3)
没人教过他的生字。“这是什么?”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肯定是儿子拿回来的那本砖头样的书,弘治帝连忙指着那书好奇地问儿子。
“新华字典!”
虽然儿子又用一脸防贼的表情警惕地盯着自己,弘治帝还是忍不住翻看了起来。的确是字典,只是上面用的依然是跟凡间截然不同的注解方式。弘治帝对这本厚厚的字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虚心跟儿子求教了起来。
父皇竟然向自己求教,朱厚照立刻跟打了鸡血一样开始传授字典的使用方法。儿子这么聪明,老子当然也不笨,父子俩嘀咕了一下午,弘治帝终于明白了上面那些奇怪的符号的妙用。用了几次后,连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注音方式的确比沿用至今的反切法更简便易懂,也更准确。
“照儿啊,你这本字典可否先借父皇看上两日?”
“不借!”
“照儿乖,你不是还想再养一只熊猫吗?只要你乖乖把字典借给父皇,父皇明天就派人去替你抓只最可爱的回来!”
这个条件显然很让朱厚照心动,他皱着眉犹豫了半天,不过最终还是咬牙摇了摇头:“不借!”
“照儿啊……”
“不借!不借!不借!”
如果是别的皇帝,肯定直接拿字典走人,说不定还会以不忠不孝的罪名把儿子拎起来揍一顿,但当事人是弘治帝,史上最疼爱儿子的弘治帝,于是,最终的结果是,他悄悄留宿在了东宫,在儿子的眼皮子底下继续研究那本新奇的字典。
借着弘治帝研究字典的机会,朱厚照偷偷拿出了藏在枕头底下的相框,盯着朱颜的照片嘿嘿傻笑。
弘治帝开始还以为儿子是在看书,发现他手中的东西不像是书,立刻凑过去偷看。看清那是什么后,他倒吸了一口凉气,伸手一把从儿子手中夺过了相框。
“这是……”看清照片上的人影后,他的身体竟开始阵阵颤抖。
“仙女!”朱厚照想把相框抢回来,可惜弘治帝抓得太紧,他一个孩子根本就抢不过,急得满脸通红。
弘治帝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都快就把儿子弄哭了,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照片上的那个人,半晌无言。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多久,他的脸上终于绽开了一抹释然的笑,仿佛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他的某个问题忽然茅塞顿开:“原来,真的是仙女啊……”
“还给我!还给我!仙女是我的!我的!”
“好好好……你的!当然是你的!”此刻,他才终于注意到了泫然欲泣,小脸通红的儿子,连忙把相框塞了回去。
重新拿到相框,朱厚照立刻死死将它抱在了怀里,就算是在睡梦中都没撒手。
作者有话要说:古代的注音方法
1. 譬况
天《释名·释天》:以舌腹言之
风《释名·释天》:横口合唇言之
2. 直音:直接用同音字注音。
《康熙字典》:栭,并音而。
《康熙字典》:西,音粞。是,音姼。
3. 读若
《说文》:铗,读若夹。
《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
4. 反切: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被注音字“都”称为被切字,用作反切的前一个字“当”称为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或上字,用作反切的后一个字“孤”称为反切下字,也简称下字或下字。所谓“上”“下”是就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而说的。
顿,
困
反(切)
dun
《颜氏家训》认为汉末孙炎独知反语, “至魏世大行。” 但比孙炎早的王肃、应劭都用反切注音。三国后十分流行,。“反切”最初叫“反”或“翻”,唐代宗大历以后,忌讳“反”字,改用“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