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风起(2/3)
儿和其他病患的吐泻物很有可能污染了城内的河渠和水井。霍乱是因饮食不洁而发病,而水源不洁就会导致饮食不洁,扬州城内多河渠,每个巷子又有水井,一旦河渠或水井被污染,周边用水的人家就很可能因饮食不洁而发病。
按扬州医官局的取水分析,马宅附近的水井已经被污染了,而流水席的膳房就是从这口井中取水,所以吃流水席的很多得了霍乱,又以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妇孺发作最快,因是疫病一发,就迅而猛烈,死亡者多。
“……天竺那边的霍乱已经从北部蔓延到南部,凡是在天竺南部港口停留过的商船,都有可能携了带疫者。这种带疫产者在病发前应该有十天以上,一两个月的潜伏期——或许体质强的,潜伏期更长。随着商船在各地落客,便将这种霍乱从天竺带了出来。根据各地疫情来看,这种霍乱比以前的霍乱更有传染性,也很可能不仅仅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污染的食物入口,亲密的接触也有可能造成传染。”
侯敏中禀报完毕,便恭谨的垂首。
三人静等皇帝阅完奏章。
圣人一边看着,一边思索着,看完后又沉眉片刻,抬眉吩咐秦有:“传,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并太医令、丞,即刻觐见。”
“喏。”秦有躬一下身,退出去安排各内侍传旨。
圣人又对孟可义三人道:“回头将这奏本抄两份,一份递东宫詹事,一份交陈宝柱——宝柱递给施少令,让他令控鹤卫快递给秦国。”后一句却是吩咐侍立榻侧的内侍阁长陈宝柱。
“施少令”即控鹤府少令施自英。
陈宝柱恭应一声“喏”。
孟可义三臣伏拜下去,面上神情和声音都流露出感激,道:“臣等遵旨。”“叩谢陛下恩隆。”
靖安司直属皇帝,也只对皇帝奏事,重要的奏报均是由内侍抄录后转给太子或相关大臣,现下圣人令靖安司自抄了奏报后直递太子和秦国公主,这就是让他们与未来主上提前照面了,表明了圣人的态度:新帝登基也是要用你们的。
大凡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靖安司这种既是皇帝的“耳目”又是皇帝的“刀剑”,新皇多半要用自己亲信的人,以前的老人八成是要调职,或者升官阶给个荣养职。孟可义三人不担心太子,这位殿下崇尚儒学,又性量宽宏,只要德行无差,又忠心为国办事儿的,不介意是谁的人,都能用;但秦国公主的性子,即使他们这些老于情报的,也有些捉摸不透,往常见着她薄凉的表情,似乎对事情漫不经心,又似乎什么都了然,这种难测的感觉最让人发怵,三人难免担心秦国公主监国后,他们的位置会不会“挪一挪”,如今圣人这般表态,就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自是感激叩首。
圣人又问起奏章中分析推测的几个细节,三人悬于心中的一件大事解决,神态自也轻松起来,有些大胆的推测,未书于奏章上的,也敢说出来。
奏对间,三位宰相和太医署的长贰官陆续到全了,先后阅了靖安司的奏报,个个脸色都凝重起来。
阁内议事至酉初方歇。
次日,政事堂颁下的检疫防疫谕旨便由八百里急递传向南方诸道、安南都护府,以及东部、北部沿海的山东道、东海都护府和安北、安东两个都护府。
这一日晨起下了小雨,萧琰将养三日骨头已经完全长好了,照例是辰正二刻朝食后出门,与慕容绝同行去剑阵巷。
两人俱是内力深厚,到得剑阵巷时,衣衫也是上下干燥没沾到一丝雨湿。
萧琰仍入四象七宿阵。
这一次经历了四战,共坚持了五个时辰,一身鲜血的被慕容绝提出剑阵巷时,已经是申酉之交了。
从井中日月治疗出来,仍然歇三日养骨头。
萧琰养了两日,朝廷发给扬州的谕旨还在路上,而在栖鹤观又举行了一次疫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是医家治病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辨病又辨证,详细分析症候和病理变化,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这正是确定目前的疫证所需的。参加辨证的不仅有道门的主要药师,还有太医丞胡汝邻和两名太医,医官局博士常焘和两名助教,以及庆余堂、仁济堂、和顺堂、怡康堂、保安堂等几个扬州大药堂的积年老名医,济济一堂的坐了二十多人。
因为人多,辨证会就没在观主茶室举行,而是移到了观中讲经的经堂,因为已过了晨课,并不影响观中道士的日常。
众人都脱履坐在蒲团上,面对面围成一个“口”字,方便说话。医官局和本地医家坐在东面和南面,太医署的太医坐在了北面,道门的药师坐西面,并按字辈:沈清猗是掌殿的大弟子,因之道号“至元”,元者,首也,虽入门最晚,却坐在了起首的位置,之下才是至和、至平、至桓,余者便是广字辈。
年龄最小,却居字辈之首,难免引人瞩目。沈清猗对这种惊讶注目——暗里必定揣着怀疑的忖度恍若无视般,气质清冽如梅,又闲雅自如,仿佛参加世家的一场赏花赋诗聚会,坐立行止都油然透出的雍容优雅气度便让人觉得朗月在侧,不是骄阳灼目,却让人觉得居于其侧便如星子之于皓月,光芒闪烁也不及那中天悬月的清辉,竟将他们所见过的世家子弟都比了下去。众医不由暗忖:不愧是甲姓世家女!虽对她医道造诣还有怀疑,却也自生凛然,不敢在面上露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