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辽东困局(1/2)
高丽北方被明军攻破了,随着深秋的结束,整个北方陷入了茫茫白雪之中,这一年又结束了。
即将结束的中兴七年冬天格外的寒冷,但是这个冬天对于北方百姓来说是幸运的,活下来的人都等到了大明的光复。
北方残存的百姓躲在安置房里面,他们可以得到粮食,能够活过这个冬天,看着外面暴风雪的寒冬,所有人都在庆幸这个冬天明军来了,如果继续在这些叛臣和流寇的统治下,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此时的北方,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明军的第二阶段北伐胜利结束,大明之前的疆域基本上已经恢复了,现在就剩下了辽东之地了。
辽阳城,入冬之后的第一场大学就非常大,辽东之地更是一片冰霜,寒风凛冽,这种极寒天气非常少见,直接让退守辽阳的满清猝不及防。
东北一带的牲口大量冻死,很多牧草都没有收割,然后就被大雪压在了下面,幸存下来的牲口也只能挨饿了。
辽阳城,白雪已经让所有的军事行动停止了,可能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大明继续进攻,那么辽阳可能就要保不住了。
现在大明已经占领了高丽,多铎被明军俘虏了,明军十万大军压境辽阳,加上辽阳南面的凌河一带驻守的明军,也有五万人之多,明军对辽阳的压力非常大,让多尔衮心中焦虑不已。
如今大雪落下,虽然对满清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辽阳的满清朝廷知道,下雪之后,明军的进攻就不会开始了。
虽然明军不会来进攻,他们可以暂时喘口气了,但是辽阳的满清朝廷也不是高枕无忧了,此时多尔衮需要面对更加棘手的问题。
突然的大雪让辽东猝不及防,大量的牲口冻死,加上明军对辽阳的压缩,辽阳现在面临着极端的人口和粮食缺陷。
之前满清入关掠夺的汉族奴隶经过迁都和颓败,加上明军在辽阳周围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汉人奴隶除去死了,大部分都已经被明军掠夺回去了。
当年沿着辽阳到锦州和宁远一线都是平坦的平原,非常适合耕种,满清四次入关,掠夺了上百万人口来到这里生产,也奠定了满清崛起的基业,但是如今这些耕种的汉人都不在了。
加上旗人生产才刚刚恢复,随后又遭受了雪灾的打击,辽阳的粮食立刻紧张起来。
入冬之后的辽阳城显得格外萧条,人口凋零,让辽阳生产恢复能力大大降低,同时多尔衮需要供养十万大军,而且为了防御明军的进攻,多尔衮还在扩编军队,所以生产人口更少。
辽阳的萧条也是满清朝廷的体现,衰败的气氛弥漫整个朝堂,多尔衮虽然极力调运粮食供应辽阳,但是匮乏的粮食让他依然捉襟见肘,只能通过各种限制供给来维持。
几个满清士兵冒着风雪站在城头巡逻,他们一身棉甲袄,怀中抱着长枪,但是依然顶不住寒冷的风雪。
如今随着汉军大量的叛变,辽阳的汉军基本上被解散了,毕竟汉军的军心早就倒向大明了,多尔衮也不得不防。
所以现在辽阳的守军都是旗人或者入了旗籍的汉人来充当,真正的汉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此时,辽阳城下来了一队车队,这对车队是从北面而来,运送不仅辽阳的物资,车上都是一些野兽或者冻鱼之类的,少有粮食。
多尔衮极力调派粮食供应辽阳,但是随着南方的失陷,最重要的稻谷补给不见了,尤其是从南面锦州运送过来的粮车没有了,当年锦州的粮食几乎养活了一半满清人口,如今这个大粮仓已经成为大明的了。
所以从北方运送过来的物资,少有粮食,过了辽阳之后,就是女真人的老家,但是那里更加荒芜,虽然资源丰厚,但是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人口稀少,都是一些旗人部落在那里放牧。
守卫城头的满清士兵看了看下面的马车,嘴角上面闪过一抹嘲讽,他此时对满清都带着嘲讽了。
因为这个旗人士兵也已经感受到了满清即将灭亡的征兆了,当年他们旗人是何等的勤劳善战,团结一心。
很多旗人都知道,他们已经没有了当年创业时候的锐气了,当年他们一边生产,一边打造兵器,只要有战争,都会兴奋的睡不着觉,然后争先恐后地冲入战场,渴望杀敌立功,获得赏银。
但是后来旗人变了,可以说是统治者们变了,于是造成了旗人开始懒惰自私,分裂自保,甚至发生内部消耗,走到了如今的地步。
守城的这个旗人士兵看着下面一车的冻鱼,这是从冬捕的湖里面打捞出来的,但是这些只是象征性的,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巨大粮食缺口。
而且就是这样冻鱼都非常稀缺,如果不是多尔衮的强令,这些冻鱼都被当地的一些部落截留了,此时送到辽阳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寒冬到来之后,辽阳的局面变的更加动乱,每天都有人冻死,粮食只能优先供给满清权贵和真正的旗人军队,所以辽阳的普通民众和那些杂牌部落的仆从军就要惹着挨饿。
多尔衮为了避免辽阳出现叛乱,最后只能下令一些部落离开辽阳,去其他地方就食,虽然全部据守在辽阳可以增加辽阳的防御力,但是也增加了辽阳的负担,于是多尔衮想出了这样的主意。
多尔衮对辽阳的局面忧心忡忡,辽阳乏粮,只能让军队离开辽阳去其他地方就食,但是这样就会让辽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