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心里不平衡(2/2)
下来,陶家的大件绣活虽然没有完工,但也做了七七八八,春妮子和陶婶子商量了一下,每天可以抽出一点时间绣两三副手套。当初手套为了统一,事先都打过版子,只要照着裁剪就行了。因此料子是先算好,粗略的裁好大小直接交给陶家就行了。待陶家绣完了,再交由杨五花细细裁剪,随后扔给杨三花缝制。整个儿一条流水线作业,就连原来失业的刘氏母女也重新上岗了。
有了白手套,刘氏虽然绣花不行,也是平时做惯针线活的,缝合手套,做点基本款都没什么问题。桃子依旧缝缝布带子,和帮着杨五花一起打打下手。期间杨五花还特地去了趟城里,咬咬牙,买了上好的白棉花绒,既然要豪华,那就索性豪华到底。不得不说这白棉花绒确实比之前买的熟棉花蓬松柔软,不愧是一百文一斤啊。杨家的草编工坊瞬间就转型成了布艺工坊。
陶家来自江南的丝绸之乡,陶婶子的娘家人都做过绣娘,手艺是相当不错的,杨二花能去程府的针线房做事,杨三花倒现在还能简单的绣上一些,都是因着小时候跟当时住在边上的陶婶子学过,打的好基础。
绣小品对陶家母女来说不是难事,在家抽空做做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跑来杨家做。工钱按件算,就直接把崔时园新加的二十文钱算做工钱,只不过这回不是现结的,而是记账的,到时候统一付钱。
这么下来,母女俩一天最少也能挣个四十文钱,可比她们平时接的小绣活赚的多多了。要知道,平日里她们绣一个荷包最多也就能换个五文钱。现在那件大绣品虽说给了五百文,可从早到晚,绣了大半个月还没完工,这么算下来,性价比可是低的很。陶家母女咬咬牙,每天天一亮就起来,家务活全丢给了陶大叔和秋娃子,晚上再点油灯熬熬夜,平均下来一天能出五六副手套。
可即便这样,也远远达不到杨五花希望的数量。
要知道,京城可不缺好绣娘,还有那些个大户人家的丫鬟小姐的,一手好针线的也多的是。有心人买回去拆开一看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她们家的手套之所以受欢迎,那是因为新鲜,别人家没有。所以必须趁大家没留意,赶在第一波把钱先赚够了,这一点,当初卖草鞋的时候可是深有体会。
基础款和高级款手套依旧在做,可以论价格前景,可远不如豪华版的。
杨五花把心一横,将原本用来串手套的细带子给撤了。要说那个细带子原本是给小孩子用的,怕弄丢了,后来因为挂在脖子上比较方便就保留了下来,毕竟那时候的人不像现代人那样穿个大衣还有个大口袋。豪华版卖的都是有钱人,那些人可不差钱,要是丢了那更好,正好再买副新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