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水深(2/2)
像造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而且造像还受到时代的影响。例如一开始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从造像上来看,那造像根本就是一个外国人的面部特征。但是在逐渐中国化之后,佛像的服饰和造像便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北周时期的佛像图画上的释迦摩尼的服装打扮就已经是汉晋风格的了,面相也向着汉族化发展,直到发展成今天这样的慈眉善目,大耳垂肩的福相。汉川佛教并非只在中国一地流传,在古代受到汉文化圈影响的那些地方传播的都是汉传佛教,例如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是周边国家中受到中国的影响最深的,连带着宗教人物的形象也和中国的宗教人物形象没有区别。
所谓南传佛教,那就是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传播的佛教。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有南传佛教的传播,不过传播的力度不如泰国等地来的大。南传佛教的佛像造像和汉传佛教不同,在南传佛教的造像中,佛像多身躯瘦长,脸型秀丽,佛像大多披着薄薄的圆领袈裟。袈裟上要么是干脆没有衣纹,要么就干脆是布满了衣纹。
从这三种上区分,只不过是一个相当笼统的区分方法。具体来说的话,佛像大致上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明王像。
在佛像这一点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因为教义的不同是存在分歧的。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释迦摩尼一个,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的佛。在这无量的佛中,通常造像供奉的有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以及此世现阶段的贤劫千佛。
值得一提的是,“佛”像虽然极多,但是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区别只在于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刚接触到佛像的入‘门’者很难辨认清楚,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来了解。
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第一类是‘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迦叶、阿难尊者,阿弥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例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这第二类菩萨多见于画卷,单独立像的并不多。
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至于罗汉像,则多是众像,单独一个的很少。不过其中为人所熟知的降龙伏虎罗汉,倒也有单独造像供奉的。不过相比佛像和菩萨像,供奉罗汉像的并不多,留存到现在的古董就更少了。
明王像是佛和菩萨的忿怒像。阿弥陀佛的忿怒相是六足尊,东方世界宝净国土多宝佛的忿怒相为军荼利,金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是金刚‘药’叉。这种忿怒像的造像,多见于以蹙眉瞪目、头发竖立、张口龇牙。家中供奉明王像的并不多,多见于寺院之中,而且造像都相当之大,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小件儿。
卡特拿出来的这些佛像中,有一尊杨柳净瓶观世音菩萨像,一尊世尊像,一尊卧佛像,以及一尊做怒目状的明王像。
郑铮搭眼一扫这些个佛像,心里差不多就有了答案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