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富春山居图(1/2)
瓯菜的特点是轻油、轻芡、重刀工,所以炸溜黄鱼的勾芡也比西湖醋鱼更色淡、清透。炸得好,端到桌上都还在发出声音,却没有冒烟:那是被厚厚的芡汁盖住了。轻轻拨开鱼肉,一缕轻烟冒出,夹一块吃,外脆里嫩,酸甜可口。
真正的瓯菜,并不是只有奢华昂贵的高档酒楼才能吃到。因为海鲜,最看时令,不同季节来吃到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最佳赏味期。
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只要走进普罗大众平常吃的饭摊,或者人声鼎沸的夜宵排档,都有可能吃到一桌不错的海鲜款待。客流量大,生鲜的稳定消耗,让这些大众餐厅的食材供应有相当的保障。
现在最好的是梅子鱼,小小一条,鱼肉非常细嫩。现在禁渔期更是精贵,好的价格五百多一斤。
还有加了虾酱肉和海蜇皮的鲳鱼,鱼够新鲜,虾酱是本地特有的咸货,味咸鲜甜,浸润虾酱的鱼肉不仅鲜嫩,还带点微甜和肉香,好吃极了。
虾自然是少不了的,在水里焯一下捞出来就能吃,虾肉紧实有弹性。特别柔软的水潺,学名龙头鱼,切段后十分肥厚,真入口即化。直接家烧,或者煮粉干都很好吃。
当然对于自己来说,吃就吃点不一样的。有两样越臭越好吃的美食,臭豆腐和苋菜梗。这些个自带特殊体味的小吃,一旦上瘾,简直都是宝藏。
难以名状的味道直冲鼻腔,有人避之不及,有人甘之如饴。
一期极限挑战中,小猪尝试过臭苋菜梗,全国人民看他表情就知道这味道有多酸爽了。
连陈晓卿都坦言:真的很臭!
不过对于当地人来说,这自家餐桌上爸爸款的霉苋菜梗,可是夏季下饭良品。吃的时候简直酸爽酸爽的,这是腐败带来的特殊风味,也是家的味道。
说起霉苋菜梗和臭豆腐,其中还有不得不说的缘分,可以这么说,霉苋菜梗算是臭豆腐的妈妈。
因为用霉苋菜梗腌制的臭豆腐,才是臭豆腐的地道味儿。
如果霉苋菜梗和臭豆腐的杀伤力是一级,那么由这两个组合而成的蒸双臭,杀伤力就不可小觑,足以毒杀一众人的嗅觉。
夹起一块豆腐,汁水里流淌着臭苋菜梗的味道,咬下一口臭苋菜梗,似果冻,清爽下饭。
听说蒸双臭还有个升级版本叫做蒸三臭,臭豆腐+臭冬瓜+臭苋菜梗,能够忍受得这三重臭的都是真的勇士。
跟臭苋菜梗不一样,臭冬瓜整体柔软,一口咬下去带着点小小的试探。等到味道占据整个嘴巴,才配一口饭爽快而有味地咀嚼起来。
论出处,霉千张来自绍兴上虞崧厦镇。论身价,霉千张是清朝宫廷誉为奇菜。论味道,霉千张与臭苋菜梗等有得一拼。论名气,霉千张已经畅销东南亚地区。
刚入口味道有点冲,随后才会有种软糯咸鲜的味道,这种香就像那些酒,在后劲里才能体会到霉里面还带着点清香。
来到附近富阳,看看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当年的发源地。水面如同雾蒙蒙的镜子,照出缓缓起伏的墨色山丘。水岸的枯树瘦骨嶙峋地站在一起,一艘小船从水面荡过去,消失在远方。
湖岸草木繁茂、芦花丛生,只现在都枯萎,浓淡相宜、远山寂静无声,来往的零星路人仿佛穿梭在一幅江南的水墨长卷之中。
走进文村,位置有些偏僻,背后一座文笔峰、前面一条环绕的溪流,白雪覆盖的农田如宣纸般铺开,恰好笔墨纸砚皆备,暗合村名。
历史悠久,遗留有40多栋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巷道狭窄、房屋密密麻麻。沿着溪流行走,灰白黄三种基础色调的房屋在对岸展开,干净优美。门窗嵌在粉墙或石墙里,栅格和形状都别致有趣。偶尔有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夹在其间,倒也相映成趣。
沿溪的新房后面还有另一排新房,风格审美一致,只形态样式各有不同。白墙衬着楼梯、绿植,组成一个个小小的江南园林。一栋房子有个不规则木门,看起来新奇,侧面却撑着竹竿晒衣服,依然是普通生活的样子。
再往后便是大片的老房子,墙面斑驳,青色条石显露出不同的纹理,自有种陈旧的美感,竟是比王澍的新建筑更动人些,溪畔的新房也会随着时间逐渐长成这个样子吧。
站在溪上的廊桥,两侧的窗对着不同的风景。一侧是文村的新老建筑,另一侧是积雪的农田和远处朦胧不清的农民自建房。
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黄泥的,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横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间。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
马头墙、石墙、粉墙在静水中印出完美的倒影。每座四合院都有一个几十上百年的老故事,一些外墙上还挂着渔翁穿戴的斗笠和蓑衣。
走到富春江边,天空中浮着大片的阴云,江水滔滔,岸边停着一艘无人的小舢板,远处的驳船看不真切,隔江的山影重峦叠嶂。如果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时是在雪后隆冬,大概画卷就该是如此场景。
沿着小路朝前几年新建的杭派民居走去。天色已经暗了,隔着水塘的一片建筑群亮起了灯,勾勒出简洁的屋顶线条,水中的倒影也清晰明亮起来,白墙黛瓦如水墨似雅致朴素。
这片形神皆似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的房子,让东梓关成为了一个网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