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天下无敌手(1/2)
初唐名帅演义李绩传
第三百二十九章下无敌手
大唐朝初期,三大元帅李靖、李世民、李世绩率领的大唐军队,所向披靡,打遍下无敌手。
大唐朝初期以及之前的千百年来,世界各国的海军都不能做到远海作战,主要是陆地上的打来打去,那时中原王朝最强大的对手,就是早期的匈奴,后期的突厥人,这些个游牧民族,平时的生活就是骑马打猎,战马跑得快,骑马的人马上的战斗力很强,是中原王朝最难应付的对手。
但是,到了大唐朝初期,李世绩在瓦岗寨时,创立了长枪步兵方队阵法。这个战法能够有效的挡住成千上万精锐骑兵大面积的冲击,并且能反击至胜。李世绩将这一战法,训练的非常熟练,特别是,当成千上万的精锐的骑兵大面积的冲过来,利用这一战法,能够挡住向潮水般猛烈的冲锋,然后迅猛的反击,常常把一批一批的骑兵用长枪挑于马下,常常能够以少胜多,转危为安,大胜而归。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李靖、李世绩合力共同打击突厥颉利可汗。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李世绩把颉利可汗打的大败。二月,李世绩率领大军直奔碛口,堵住突厥向北逃窜之路,终于将颉利可汗活捉。
突厥被李靖、李世绩率领的大唐军队消灭后,再没有与大唐军相匹敌的对手。
大元帅李靖、李世民、李世绩率领的大唐军队,打遍下无敌手。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李世绩言之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可见,李世绩并不是那种对皇帝只有一味的唯唯诺诺的人,他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服皇帝择善而从。
贞观19年(645年)6月,李世绩跟随着唐太宗李世民从辽东城开赴安市城,排开阵势进攻安士市城。
这时,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率领高句丽、靺鞨兵15万之众来救安市城。唐太宗李世民认真分析了形势,指出高延寿可取的上、症下三策;。
上策为与安市城连合,据高山之险,坐困大唐军队;中策为与安市城内守军一起逃走;下策是直接前来与唐军决战。并且预言他们必出下策。
高句丽军中有对庐,年老习事,劝高延寿让士兵停止前进,不出战,等待大唐军队粮食耗尽,可不战而胜。而高延寿不听,引导的士兵直接前进,在距离安市城40里处驻扎下来。
唐太宗担心他们徘徊不至,又派出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领突厥1000多名骑兵前去挑战,佯败而逃,将敌军一直引诱到安市城东南八里处的山坡前。高延寿等立即依靠大山摆开阵势,高句丽、靺鞨连营在一起,长达40多里地,准备与大唐军队决战。
唐太宗李世民登高观察列饶营房以及周围山川形势,确定了伏兵隐藏地点。当夜里立即召集诸位武将进行部署:命令李世绩率领步兵、骑兵1.5万人在安市城西面山岭布阵,正面阻击敌军;命令长孙无忌率领牛进达等精兵1.1万人从山北面穿过峡谷绕到敌饶身后,从背后夹击敌军;唐太宗则亲自率领步兵、骑兵4000人潜伏进入敌人大营北面的山峰上,攻击敌饶中部。并且约定好诸位将军,听到鼓角声一齐出击。
7月20日,高延寿看见只有李世绩布阵迎战,轻视李世绩的兵士兵很少,列开阵势想要决战。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北山上遥远的看见了长孙无忌行军的尘土飞扬,立即下令鼓角一齐轰鸣,旗帜并举。诸位将军听到鼓角声响,率领大军一齐杀向敌军。高延寿等大惊失色,想要分一些士兵抵御,无奈势式已经混乱,调动不灵。
李世绩则率领1万手持长枪的步兵,列成方队向敌军冲了过去。这是李世绩在瓦岗军时期就创立的战法,后来经过不断的使用和总结,已经日趋完善了。
这一战法曾经使李世绩打了不少的胜仗,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以少胜多,转危为安。果然,高延寿虽然兵多势众,但是根本抵挡不住李世绩率领的长枪步兵方队的猛烈冲击,很快就败下阵来。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从敌人后面杀来,唐太宗又从北山上杀下来,在三面大唐军的夹击下,敌饶军队头尾不相顾,大败溃逃,丢下了2万多具尸体。
高延寿等人收拾了余下的残兵败将,共得到了人,依靠的大山,作坚固的防守。李世绩、长孙无忌等人率领大军,把高延寿率领的残兵败将团团围住,并且拆掉了桥梁,切断列军的归路。
7月21日,高延寿等人自己料定没有办法逃脱了,于是举众投降。唐太宗李世民简选了其耨萨以下的酋长3500人,授以官职,迁居内地;其余的3万多人全部释放,让他们返回平壤;另外将屡屡充当高句丽先锋、与大唐军为敌的靺鞨兵3300人全部埋坑里杀掉,以示警戒。这一仗,还缴获了战马5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
大唐军队只用了一时间,就全部消灭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援军,消息一经传开,高句丽举国震骇。后黄城、银城等城的守卫的军队吓得赶快拔腿逃去,以至于数百里内没有人烟了,都跑掉。
不过,安市城守卫的军队却众志成城,奋力抵抗。8月2日,唐太宗李世民移营到达了安市城东岭上督战,9月6日,又移营到达了安市城南面督战,都不能把安市城攻下。特别是安市人只要看到皇帝的仪仗旗盖,就马上登上城墙鼓噪辱骂,使唐太宗大怒不止,更使攻城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