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云涛雪浪蹙天浮(1/1)
郑和来到满刺加国后,代表大明帝国赐封拜里米苏刺为满剌加国王,授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举行了《满刺加国镇国山碑》立碑封山的典礼。
与此同时,郑和见满剌加王城正在修建中,便令船队官兵帮助满剌加百姓一起修建王城。为答谢大明船队,满剌加国王也向郑和回赠不少礼物,其中珍珠十颗、黄速香十箱、花锡十担、黑熊两对、黑猿两对、白鹿十只及红猴两对。
郑和船队下西洋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要在东南亚与南亚一带重新树立大明王朝的威望,形成一个和平安宁的政局面,所以需要访问多个国家与地区。
但船队的远洋航行主要依赖季风,且一次季风通常仅能达于半途,必须等待第二年的季风再次来临才能继续航行。因此,在东南亚地带地区建立一个候风转航与物资补给、贸易货物保存的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满剌加位置适中,正是建立基地的合适地点。由于大明帝国对满剌加提供宗主保护,尤其是大明对安南颠覆性征服,暹罗、爪哇等国对满剌加的袭扰已停止。拜里米苏剌国王对大明十分感激,满口答应了郑和在满剌加建立“官厂”(即后勤物资补给基地)的要求。
郑和与部属经过反复勘查,最后选定满剌加港口附近一处地势开阔平坦之地。郑和派士兵修建了房舍、仓库等基础设施,为保证货物的安全,仓库周围用栅栏筑起了两道城墙,城墙设有四门,并修建了钟鼓楼,日夜均有士兵巡逻守卫。新首发 .x81z.x81zw.
此后,郑和船队每次航行至满剌加,都会在此将占城、爪哇等国留易所得的货物卸下,暂时存放在官厂。
船队减轻了负担,加快了行进速度。第二年自印度洋归航时,再将这些货物装船一起带回大明。有了官厂,下西洋船队还可以自这里派遣分船队到附近各国访问,完成任务后在此会合,然后一同返航。
官厂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商贸的活跃,这对满剌加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后,东西方来往商船均在满剌加停泊、贸易,商贸税收成为满剌加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满剌加百姓在帮助郑和船队修建房屋、仓库开凿水井的过程之中,也学会了中华帝国房屋建筑技术与开凿水井的本领,中华文明开始在异域的土地上传播……
满剌加土地贫瘠,不出产稻谷,粮食主要自邻国暹罗购买。过去满剌加人将野生的沙孤树皮捣碎后浸泡,沉淀取粉,然后以树粉捏成绿大大小的小丸,晒干后出卖,名曰“沙弧米”,以此作饭食。而郑和船队带去了水稻种子和犁耙等农具,并向当地民众传授栽培水稻的知识,由此逐步改变了当地人落后的农渔生产方式。新网 手机端:.x81zw./
相传,满剌加修建王宫时第一次使用砖瓦,这些砖瓦均为郑和船队自福建远道载运而来,而来自大明帝国的砖瓦泥工也随同而来。此后,满剌加人自中国匠身上学会了制砖做瓦和建造房屋的技术。
满刺加普通居民多以泛海捕鱼和溪中淘锡为业。其国内有一座锡山,山泉成溪,人们自溪中淘沙取锡,然后冶炼成斗状的锡块,称之为“斗锡”。郑和船队派铸币工匠仿大明帝国铜钱样式铸造锡币,作为当地日常货币流通。
满剌加海边有很多龟龙(咸水鳄鱼),体长四尺,生有四足,满身鳞甲,长长的獠牙遇人便噬,对附近渔民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下西洋船队来到后,劝诫当地民众不要滥杀龟龙,指导他们围筑大塘进行饲养,然后用龟龙皮制成各种箱包与日用品……
船队教当地居民修建高脚屋,房基离地数尺,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对房屋的冲淹。船队还为满剌加港口修建桥梁,港口的日常管理由郑和举荐的占城华人担任……
郑和船队在满剌加盘桓半年有余,待季候风起,离开满剌加,向西北方向的苏门达剌国航行。航行数日,途经阿鲁,稍作停留补充给养,续航数日抵达苏门达剌。
苏门达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宋朝时称之“须文达那”,待明初改称“苏门答剌”。作为岛国,它是东南亚进出印度洋的航运中心,有“西洋要会”之誉。
该国风俗、语言与服饰与满剌加相仿,气温朝热如夏,晚寒如秋。东南多山地,西北为海洋,无城郭,有一大溪流穿山越谷汇入大海……
其海口多狂涛巨浪,常有船只沉没。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