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五章 沉默的行军(1/2)
在襄垣稍事补充,大军继续前进。
在襄垣城东南六十余里处转向南行,经壶关、屯留诸城,最后,在启程后的第四天,也就是四月十八这一天,抵达了上党治所长子城。
相较于在河北战场上,一日夜两百里的狂飙猛进,这个速度算不上快。但现在是在地势险要的上党郡境内行进,而且是长途行军,四天走了三百余里的路程,一日七十余里,其实已经是很快了。
能有这样的速度,多半得益于王羽的银弹开路策略。在古往今来,屡试不爽,号称能役使鬼神的砸钱攻势之下,沿途的县城、堡寨望风披靡,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传播开来,连青州军一日七十余里的行军速度,都只有瞠乎其后的份。
初至襄垣城时遇到的那一幕再没出现过,上党百姓的主观能动性被彻底的调动了起来。早早在城中做足准备还不算,还在城外的山头上设下了多个瞭望岗哨,就等着传说中的那支撒钱大军过境。
远远看到大队骑兵来了,最外围的瞭望哨便推倒消息树来传信,城中开始准备。等确实的看清了骑兵打着的旗号,就进入了正式的迎接程序。
迎接方式各种各样,最夸张的就是大军抵达长子城这一次。
先是乡老们出城夹道欢迎。出迎的乡老,都是年过七十,子孙儿女俱全的老人。他们手持绿色竹蔑编的扫帚,一边做出清扫道路之状,一边前行,不时还俯身下去,做出拔除野草的姿态。
这是很古老的一种礼节,也是民间迎接贵人的礼节中,最为隆重的一种。一般只有在太平盛世之时。迎接天子的时候,官员才会组织百姓这么做。
以王羽目前的地位、实力来说,享受这样的礼仪倒也算不上僭越。不过在乱世之中,而且还是在上党这样的混乱之地。冷丁看到这样的大礼相迎,王羽多少感觉有些别扭和惊讶。
不过他也没法拒绝,他本来就有意收拢并州人心,想达到这个目的,上党正是重中之重。只有并州彻底安定下来,没有后患,徐庶的西线军团才能以并州为踏板。更快的展开对关中、河东的攻略。
百姓示好,总比继续保持敌视、不信任的状态强。
真正让人吃惊的,还是在进城之后。前锋的骑兵刚走进城门,街道两旁就呼啦啦的涌出来一大片人。走在前面的赵云被吓了一跳。差点就以为这些百姓只是表面假装恭顺,实则图谋不轨了。
亏了走在前面的是性情沉稳的赵云,不然还真有可能闹出乱子来。实际上,百姓只是热情的过了头而已。
“将军,来咱家吧!新蒸的面饼。还有昨天才猎到的野兔,肥嘟嘟的,香着呢!”
“兔子刚过了冬,瘦不拉几的,能有啥吃头?咱家有刚碾出来的粳米……”
“将军。咱家有鱼,有鱼啊!”
赵云惊讶过后,心中涌起的是微带些荒谬的温馨感觉。
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场面了?嗯,或许从来没看见过,只是在传说中听说过吧?王师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的迎接,史官们刀笔之下,时常可见这样的修辞。可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后人穿凿附会,那就很难说了,反正赵云自己没见过,也没听谁敢于自称亲眼见过。
当年公孙瓒东征西讨,捍卫北疆,在民间的口碑还算不错。不过,公孙瓒在治政方面没什么心得,治军也是很传统的模式,对于幽州的这支强军,绝大多数百姓都是又敬又畏。
敬的是将士们血战沙场,将qín_shòu般的鲜卑、乌桓挡在国门之外,没法来祸害大伙的家园。
畏的是同样是这样些好儿郎,给幽州,乃至冀北地域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未尝不是一种灾难。
当时,受幽州军庇护的人们提起这支强军,多半会用这样话来互相慰藉:管他怎么也,总比被胡狗打进来强。
至于刘虞,那就是个纯粹的官僚,他的良好口碑完全来自于地方的豪门大族。正如主公说的那样,得了便宜的人,才会向给予好处者卖乖。刘虞减免豪门大族的负担,转嫁于平民百姓身上,自然会得到前者的衷心拥戴。
至于现在看到的这一幕,赵云心中已经充满了自豪。
主公虽然不会有事没事将仁义二字挂在嘴边,但他实际在做的,却无一不是利国利民的善政。新政令百姓得利,故而得到百姓的拥戴,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父老们热情若此,咱们也不能辜负了这番心意。传令下去,各部以什、伍为单位,在城中分散就食!”赵云挥手下令,笑道:“再去个人,告诉孔明他们,今天军中就不用开火了,吃饱喝足,抓紧上路。”
“喏!”传令兵接过令旗,兴冲冲的去了。
青州军的伙食一向不差,但那是平时。临战之时,谁的补给都紧张,军需官努力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全军吃饱,吃的好不好这些细节,一般都是顾及不上的。
汉军中主要的干粮有两种,分别被称为粕和糗。就是将米、麦、高粱等谷物炒熟,然后捣碎以便于携带,和后世的炒米、炒面差不多,吃的时候就是抓一把干粮,就着热水往下送。条件比较好的军队,还会提供一些咸菜干之类的东西。
将领们的待遇比较好,菜干肯定会有,偶尔再有些新鲜蔬菜之类的东西,就算是干部级的特权了。
酒肉当然不会一点没有,但大多都会保留到开战前夕,做为鼓舞士气的王牌使用。由此可见,没事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