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考察 一(2/2)
亚的巴拿马运河。”北美帮前次押送缴获的海沧船回胜利港,便曾经经过了这处峡口。只是那时候匆匆忙忙,船上又还有数名水手俘虏,众人也没来得及像今天这样慢慢地仔细查看地形。
驶过峡口之后,左边便是三亚河的入海口,而隔着一个形状狭长的河心岛,便是临春河的入海口了。两条河的交汇处在便是鹿回头半岛与海南岛陆地的连接处,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肾形港湾。这个港湾包括两条河的入海口沿岸,在未来全部都可以建成港口,那样至少能同时停泊上百艘海船。
“飞速号”沿着港湾绕行,然后向北驶入了临春河。此时三亚河与临春河之间夹着的这个狭长河心岛还没有后世的面积大,最宽处也不过四五百米,但其长度却跟后世差不多,足足有三千米以上。“飞速号”沿着河心岛兜了个大圈,在上游另一个交汇处驶入三亚河,再沿着三亚河顺流而下。
在上游内陆地区倒是看到两条河的沿岸都有稀稀拉拉的民房,但开荒面积似乎并不大。于大山解释说这是因为即便是在这里开荒,农民们仍需去崖州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当然还少不了缴纳费用和承担相应的赋税。而这里因为远离崖州的缘故,即便是已经开荒的地也只有极低的市场价值,大量开荒就需要缴纳更多的钱给官府,对农民来说反倒不太划算。当然也许会有“聪明人”故意不去办理登记手续,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旦被下乡收税赋的小吏发现,田地全部充公不说,主人还会被罚作苦役,更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于大山的话倒是带给了农业部特派员高欢一些启示,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进行“土改”,一直都是执委会和农业部十分关切的研究项目。在明末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失去土地和财产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加上后来的天灾最终形成了明末的社会乱局。而执委会的初步想法是在统治区内部分沿袭后世国内施行的土地政策,即土地全部国有化,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私人统统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只能在政府手中掌控。
这样做自然会触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会引起强烈的反弹,所以执委会也没打算一蹴而就直接推行这套做法,而是要分阶段逐步施行。第一步先在人烟稀少地区,即胜利港至田独铁矿一线建立牢固的统治区;第二步再在统治区内结合“人民公社制”和“劳工等级制”,让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意义慢慢被普通群众所接受;第三步在扩大统治区范围之后,通过接管、没收、赎买、征用等方式,逐步将治下私有土地的性质改变为国有;而最后一步便是建立政权之后通过立法,将土地国有制直接制定为国策之一,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政策的推行。
在行动队所考察的这片区域中,由两条大河无数年冲刷所形成的肥沃平原自然不会被忽视,农业部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经制定了针对三亚内陆平原地区建设若干大型农场的开发计划。特别是三亚河上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众多,灌溉便利,非常适合粮食种植,在后世三亚如此浓重的旅游商业气氛之下依然保有数万亩良田,并且是杂交水稻研究的重点区域。穿越来这个时代之后,执委会也将这里定位为未来三亚的粮食保障区。比奇提示:如何快速搜自己要找的书籍
《百度书名+比奇》即可快速直达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