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还能再抢救一下(1/2)
大朝会其实也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可以说的,规矩就是这样。
主要就是讨论了一下关于在大棚里面种植白叠子所产生的问题,然后还有一些其他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
明年开春王不饿就决定要出发西域了,本来计划的是再等一年的。
结果没想到韩信那边搞的太快了,匈奴人压根就不抗揍,所以王不饿也得提前计划。
不然等自己好不容易赶到了,结果仗打完了,那该有多尴尬啊?
所以,这个冬天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来年该做的事情安排一下,免的来年大家都走了以后洛阳这边乱糟糟的。
而关于白叠子,这个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用温室大棚去种植,就是单纯的为了能够尽快的多搞一些种子,这样来年种下的规模会更大。
也能够尽快的在大汉推广开这种新的御寒农作物。
最起码能够在几年内为军队提供上这种新的衣物,王不饿深谙边关的苦。
不仅仅只是远离家乡,心中的那种苦。
还有对身心的煎熬,特别是到了冬天,外面的冬天有多冷?
王不饿是深有体会的,三哥家难道就不羡慕兔子吗?
当年的兔子难道就不羡慕鹰酱吗?
而且白叠子他又属于经济作物,作用还是很多的。
不过大棚的效果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很差。
长势缓慢,甚至有些出现了枯黄的迹象。
关于这个现象,无非也就三种解释,一是太冷,温度没达到,二是透光性不强,植物的生长是需要光合作用的,三则是土地肥力不够。
但不管哪个问题,都不是当下能够解决的。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冬天试验的这批白叠子,基本上是要报废了。
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不说,最终还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而且还白白损失了一批种子。
“陛下,臣听说刘集他们从蜀地和江夏那边找到了一些踪迹,带回来了一些东西,现在正在整理资料,据说好像是打算明年的时候找一块地试验一下呢,何不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呢?”王忌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几个学生。
当初大多数都选择了去搞机械,刘集和另一个学生却选择了搞农业。
当然,也不是窝在地头去研究怎么种地,这种耕种的技术活不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得知蜀地和江夏的粮食产量要比其他地方更高一些。
由以某些地方,某些区域,粮食的产量要更高。
而且不是隔三差五的那种,而是年年都是如此,托人去那边询问了一下,结果发现在那边耕地虽然也很辛苦。
但是相比较而言,就算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耕种,他们的产量依旧很高。
苦的只是因为地形的问题,所以耕种灌溉不得不经常翻山越岭,加上那边的草长的非常旺盛,需要经常去打理,基本上粮种种下去之后要不了多久就得去除草。
敢放上一两个月不去地,保准野草长的比农作物还高。
“召!”王忌这么一提醒,王不饿这才想到了刘集等人是有这个项目的。
王不饿自诩记忆力还算是不错的,可惜在大量的繁琐事务面前,他的记忆力依旧显的不够用。
王不饿也很好奇为什么蜀地和江夏的粮食产量会那么高?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气候和水的因素吗?
还是说,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沤肥方法?
耕种无非也就那么点事,王不饿虽然不敢说是精通,起码也是知道一些的。
想要高产,因素同样有很多,粮种的选择,肥料的选择,灌溉,除草,农害治理,基本上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这块地的产量就不会低。
粮种就是自家留下来的,肥料同样也是自家留下来的粪便,而且数量稀少,不能保证每一块地都能用上。
水的问题基本上算是解决了,虽然不能灌溉,但也能确保不会太缺水。
除草百姓也是足够勤奋的,毕竟这年头不去地里面干活,在家也没事干,总不能天天造人玩吧?
农害的治理这个就比较头疼了,这个年头对于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解决办法的。
只能每天都去地头转一转,看一看,发现有农害了,就赶紧找到已经被农害侵占的农作物,然后尽快的将其连根拔起。
虽然损失了这些,但也能避免更多的粮食遭殃。
只是这个办法的效率并不是特别高,不能保证会清除干净,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在后世,一亩小麦亩产六七百斤,放在这个年头也是神农级别的人物了。
而在后世,这个产量又意味着什么呢?
说的再简单一些,是个人就能中出这个产量。
犁地之前肥料一撒,打埂,机械化耕种,然后等到时候了灌溉一两次,再接着等着收成就行了。
中间一次地都不用下的那种,但凡稍微能够抽出几天的功夫打理一下的,产量便不会低于九百斤。
若是按照古代的耕种方式去耕种,小麦的话基本可以保证亩产在一千一百斤以上的。
这些王不饿都懂,但是他懂了没用。
关键是没那个能力,经过培育改良的粮种他就没有,做不到抗旱抗涝抗风。
也没有那么多先进的肥料,甚至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成份,针对性的研发适合的肥料。
也做不到可以根据农作物的不同而针对性的研发与之相对应的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