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九章 清军的战役计划(1/2)
穹源元年三月初二日,多尔衮带着二千亲军来到了镇远城,视察清军对镇远城的围困战战况。
在新年前后,多尔衮其实就决定调集大军,要彻底拔除宁远、镇远两城。对于满清来说,这两座坚城就是如鲠在喉,卡的辽东的满清是十分难过,咽又咽不下,吐又吐不出。
但是让多尔衮难过的是,他又不能在冬季开战。虽然在冬季,因为劳力充足、道路坚硬,本来就是一个打仗的季节。然而也是因为地面坚硬,就绝不能展开对宁远、镇远两城的战斗。
对于一心死守的坚城,清军并没有多少攻城的良策。换句话来说,天下也没有什么军队,有什么攻城的良策。比如说:当年的汝宁军在武昌城脚下就是一筹莫展的。
而在以往的战例中,清军攻坚城成功,无非也就是采用两种方法:内间献城和长期围困。清军是绝不肯用蚁附法攻城的,因为对于满清来说,八旗旗丁人数太少,他们绝对损失不起。所以说,冬季就没办法施展围困战,那坚硬的地面也太难开挖了。
不过一等到开春,多尔衮就毫不犹豫地下令集结大军,出兵围困住宁远、镇远两城。不过从这一出兵的季节也可以看出,多尔衮的决心下得很足,他已经准备牺牲满清的一年的生产,来换取攻陷这两城,以此来达到辽东和关外的统一。
不过让多尔衮庆幸的是,上次的入口之战收获简直是太大了些。缴获的物资是堆积如山,掠夺的人口也都成为了包衣奴隶能进行生产。如果再加上从蒙古部落和朝鲜索要一些牛羊粮草,清军绝对能支撑住两年的围困战。多尔衮就不信了:难道宁远、镇远两城能坚持得住两年时间吗?
而此时双方的兵力部署就是如此:
清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之众,以后还能从蒙古部落和朝鲜征召几万兵马,加上入关后缴获的大批盔甲军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而在山海关,清军布置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四万兵马和豪格率领的一万清军;主持镇远城围困战的有,索尼、鳌拜和谭泰率领的四万人马;而在宁远。有着多铎、阿济格所率领的四万五千兵马;多尔衮本人则率领着近十万清军主力,驻扎在锦州,随时应对任何突发战况。
而大平军方面:宁远城有着姚亮、傅胜率领的一个协七千三百多人,还有近四千辅兵和民壮协助守城;镇远城有着余继的狼啸镇一万三千兵马。还有三千多辅兵和民壮协助守城。
而在山海关的正面,有着薛永利统帅的六个镇的大平军主力。这九万兵马一字排开,阻挡住了清军主力出关南下。
在天津卫,有着水师陆战队二万兵马和垦荒商行护卫五千;在宣大一线,有着再次得到补充的飞马镇二万余骑。而在北京城和通州大营,有着吴世恭亲率的三万七千兵马。而这些兵马都是大平军的主力野战部队。
当然,除此之外,大平军还有近二十万的杂牌部队分驻在京城附近,另有近百万护庄队进行着军事训练。不过这些部队也只能做些守城和后勤运输等辅助事务,在野战上用处不大。
因此就可以看出。两军的兵力和实力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不过有一点要重点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充足财力物力支撑的大平朝,他们的优势也将会越来越大。
不过在此时,在山海关、宁远、镇远这两城一关之地,清军的战略优势就是相当明显了。因为清军支援山海关是相当方便的。而大平军却难以支援宁远、镇远两城。
为此,多尔衮就拟定了以下战役计划:
对宁远、镇远两城长期围困,以吸引住大平军主力前来救援。之后就在关外平坦的战场上,充分发挥清军骑兵大集团的威力,以此来歼灭大平军的有生力量,最好能歼灭大平军的援军。
如果大平军看穿了清军的计划,不来救援。那清军当然就会把宁远、镇远两城困死。不提这样做,对大平军士气的打击有多么的大。光说在辽东和关外得到了大一统,清军就能够在山海关以及长城沿线任意一处,集中清军主力,随意入关。
如此一来,千疮百孔的长城防线简直就变成了不设防。因为大平军绝对没有这么多的兵力沿着长城一字排开。等到屡屡受到威胁的大平朝坚持不住了,只能南撤退出北京城,那么清军就能顺理成章地占领燕云地区。而有了这个战略的制高点,清军以后无论是发动南征,还是南北割据。都处在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如果大平军出兵救援,那么他们能选择的救援道路也只有两条:一是出居庸关,绕过山海关,从关外长途爬涉前来救援。
可是这么一来,劳师远征先不说,大平军将在关外先是受到沿途蒙古部落的骚扰,再是迎对清军的主力大军。而且在关外的大平军根本就没有后勤,粮道也得不到保证,说句到底的话,清军其实根本不需要与大平军决战,他们只要与大平军僵持,大平军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撤退,更不用说撤退时被清军尾随追击了。
而另一条路就是强攻山海关。可是在山海关内,有着清军的五万重兵,更有着完备的防御体系和熟知周围地形的关宁铁骑。不说是固若金汤吧!大平军绝对做不到在短时间内攻克的。
还有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大平军也根本不知道,山海关内清军的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因为大平军是不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