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仇恨犹太人?(2/3)
这句话其实就是:“赞美主”的意思,而他还注意到也有不少人脸色不爽,很不高兴。电影一播完,马上便有人一声不吭地快速离去,而也有几个人马上站了起来,大声地骂道:“你们这是在制造宗教冲突!你们仇恨犹太人!你们和希特勒一样,都巴不得我们犹太人死!”
靠,拍个电影就和希特勒一样了……这大帽子扣的,张东城很是无语。
也不管那几个叫骂不停的家伙被保安们又拉又劝地带了出去,张东城只顾看着葛培理牧师的反应,而这位在美国极有名气的牧师先生坐在位子上,闭着眼睛,好一会才睁开。
“葛培理先生……”张东城想要搭个话,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向伶牙俐齿的张东城突然发现自己不太会说话了。
“史密斯先生,我没事……这部电影我很喜欢,这是宣称耶稣拯救世人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是同样伟大的电影!”葛培理牧师掏出手绢,擦去自己眼角边的泪水,极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然后才对张东城说道。
yes!有了葛培理牧师的这句话,张东城的心可算是落了大半边了,那明亮睿智的眼神如三月春风,让人不自觉得便觉得心中温暖无比。
“东城影业的最新大作耶稣受难记得到葛培理牧师的强烈反应,他甚至号召基督徒们去接受这部电影的洗礼,切身体会耶稣的伟大!”--洛杉矶电影报
“耶稣受难记第二次试映会结束,一位中年妇女当宠倒,无数人痛不欲生!”--美国娱乐新闻。
“你们就是希特勒!全世界的犹太人团结起来,打倒东城影业!”--洛杉矶传媒资询报。
葛培理牧师的声援让东城影业再次跃上风口浪尖,原本稍稍偏向张东城的风潮又被犹太人扳了过去,这一次甚至连张东城都有些焦头烂额之感了。
要知道,美国,是犹太人的美国。
各种数据表明,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
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有18名是犹太人,美国名牌大学中五分之一的教授是犹太人(有数据表称三分之一);
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正在为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辩护的律师之一本杰明布拉夫曼也是犹太人);
诺贝尔奖犹太人占一半,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感叹“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二百多家企业,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
电影和传媒也都是犹太人的天下。美国著名的电影巨头: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等等都是犹太人的禁脔。可谓即赚了钱,又遏制了反犹主义。
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舆论领域犹太人自然不会放过。美国最具影响的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要么归犹太人所有,要么在犹太人手下运营。世界级通讯社合众国际社也是犹太人的囊中之物。另外世界第三大通讯社英国的路透社,也是犹太人创办的。美国三大电视台nbc、abc、cbs也都在犹太人的势力之下。其他还有在全球都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也是如此。世界最著名的普利策奖,也是由报业大王、犹太人普利策所创立。试想,在今日美国社会,可会存有对犹太人不利的信息吗?
罗斯柴尔德家族就不提了,真正美国幕后的黑手,二战前,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当时美国的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而实际上,“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
在这样的社会型态上,想要上映从根源上抨击犹太人的电影,难度有多大,被各种各样的攻击有多猛,谁都可以想像。
“极其血腥残忍,就像历史上著名的变态狂萨德公爵眼中的世界。这部电影被定为r级(注:17岁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观看),但事实上即使有父母陪伴,任何青少年都绝不适宜观看该片。至少,在世俗眼光看来,东城影业的这部电影只能引起噩梦,而非人们的献身热情。”——《新闻周刊》(newsweek)
“充满了令人吃惊的叙事手法,堪称影史上最残忍的电影之一。这部影片是一段令人恶心的死亡旅程,一个关于背叛、殴打、鲜血和苦痛、十分压抑并且缺乏启示意义的故事”——《纽约人》(thenewyorker)
“该片自始至终未能体现出导演杰克曾大肆宣扬的‘忍耐、宽送爱’。影片不遗余力地描写了血淋淋的受难过程,此外别无他物,因此观看这部电影对于观众来说也成了一次‘受难’。”——《newsday》
“《耶稣受难记》到底是为哪些观众而拍的?教徒们将难以忍受该片中鲜血四溅的暴力镜头,青少年们(卖座片的主力观众群)中不乏嗜血者,但他们希望银幕上的英雄奋起反抗。这当然也不是给女性观众看的爱情片。它的观众群十分狭窄;有着钢铁般神经的教徒以及极少数另类电影评论家——史密斯张曾经的御用摄影师的‘大胆创新’或许能够赢得他们的叫好声。”——《
时代》周刊(tie)
“这是电影史上最血腥的故事……导演杰克和东城影业的狂热令人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虐狂的地步。”——《纽约时报》(nyties)
“导演杰克声称,他特意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巨细无遗地重现基督受难的经过,以此来揭示其隐含的意义,然而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