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收‘徒’(1/1)
御前审政会,又简单称“审政会”,帝国权力的核心,若是帝国同清帝国一样有“早朝”,便也是指的这个御前审政会。审政会由3名内廷常侍和人数若干的外朝官员组建,3名内廷一般是常侍司常侍担任,为均衡外朝官员,暂且不表。外朝官员进入审政会便是帝国每个官员盼望的“入相”,意味着入了审政会的门,便是“封侯拜相”!审政会内便是人手一块帝国权力系统,如今则是莫海格的内阁、李华迁的内廷、莫虎的军府、吴佩航的帝党。
帝国当前的架构是,政事堂行政事务、军府军队事务、内阁则是中枢决策,当然还有内廷的皇家事务。
陛下刚登基的时候,军府设“将军会堂”,政事堂设“政务会议”,这两个会议最早是陛下指示召开,主要目的区分军政两权,分别由陛下主持两个会议。但后期,特别是‘帝国改制’期间,军政权力交叉太多,便指令内阁成立“御前审政会”位于两者至上,作为帝国核心。而原本的两个会议,就让军政两部分首脑主持召开,陛下偶尔亲临,如此一来,倒是给军政松了绑。
随着这两年,政事堂总理事务大臣空缺,“政务会议”无人召开,便只能服从审政会的安排和内阁的调度,政务会议名存实亡。
这两年,审政会因为长久未变,无论朝野,还是坊间街巷,流行着个‘天三地四’的传言,‘地四’好说,就是地方上有四个王爷。这‘天三’中央朝廷里三股势力便是莫海格、李华迁、莫虎三人为首的,至于吴佩航,只能在莫海格羽翼下听差罢了。
按理说,莫海格封了一品太傅,就应该是虚职,奈何还管着实权内阁,从今天敢训四位王爷,也就他能,换个人就比如华天雄自己,说个正经事都得顾及王爷的脸色,更别说训斥了。
二品官里,首位是李华迁,一人身兼数职,身为皇室同姓大臣(皇室为李氏,仅皇帝取李姓,莫姓为余下皇族避讳而用),其父曾是先皇帝时期顾命大臣,华天雄暗自揣测,估计这要子承父业了。
其二就是莫虎,中央军区、大里卫队军区(驻守京城的军区)在其手中。
而吴佩航的帝党独立于朝廷,本意是促进改制,因此在各级设府建衙。而如今多个边缘省份被四个王爷势力沁透的情况下,这帝党这一套体系,就被朝廷倚重,其资源人力都倾斜不少。此人背后是莫海格,吴佩航和莫海格算是师徒。
华天雄正自己琢磨着,门又开了,是个小常侍,见了华天雄,先行了个礼,然后才讲:“请华总理过去。”
华天雄起身,手整理了一下衣服,拍了拍裤脚的土就跟着小常侍后面,绕过了内宫门,才到了朔正殿。
望华宫初建,就是围绕着朔正殿,除了明面上的三大殿,也就这朔正殿华丽了,甚至琉璃瓦都是从十三行里买来的。自朔正皇帝住进望华宫起,这朔正殿也就成了帝国的中心。
刚进殿院,便有一股浓稠的草药味道,引得华天雄鼻痒难忍,趁着在回廊拐弯的时候,结结实实的打了个喷嚏。华天雄好容易习惯了这股味道,刚进殿,殿内熏香,又给了他另一重的刺激。
殿内很暗,四周窗户都搭着紫纱,华天雄眼睛适应了好大一会,隐约感觉屏风前的宽大龙椅上并没有人,等适应了才发现,人应该都在殿内右侧的屋里。常侍禀报了一声,未想屋里没吩咐让进去,而是一人从屋里走出来了。
走出来的是莫海格。
“来,随我走走。”莫海格说道。
华天雄点了点头,便随着莫海格向殿院的回廊走去。
在回廊拐角处的凉亭,莫海格先坐了下来,说道:“这里安静,我们说说话。”
华天雄也随着坐了下来,莫海格早晨、中午都同他聊天,都是未落实地的虚言,而此时,莫海格如此正式,必会同他谈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北屏岛租借地的折子,我怎么没有见过?”旁边的常侍见到两人凉亭就座,便招呼人上了一套茶碗。这一景,真的让华天雄看到了自己同莫海格的差距,此时在陛下的朔正殿,而莫海格如同在内阁一样,备受厚待。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