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服礼成转军争(2/3)
会是怎样的表情,是庆幸还是恐惧,或者二者皆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见弥七郎已经象征性的完成理发仪式,大井忠朝抬起袖子擦擦眼泪,便来到房间中央,在自己养子面前跪坐下来,并从怀中取出家谱打开,将家谱高举向众人展示后,说道:“长田家的弥七郎!”
后者恭敬拜倒,口称:“拜见大井大人!”
大井忠朝压下心中的哀痛,正色道:“我得郡守元长公与师盛大人准允,在此正式收继你为平山大井氏之养子,并将家谱图系以及通讳‘朝’字传授赐下,我大井氏并非武家名门,但亦是追随过尊氏公,立下汗马功劳的奉公番众,还望你日后不负我大井氏的武名荣誉······”
“鄙子定然会将大井氏家名,宣扬光大!”弥七郎行礼后,恭敬地接过大井忠朝递送来的家谱,而后在应诺声中,看着自己的养父,步履蹒跚的退回原座,手持念珠,闭目默念佛经,短短片刻,诸人分明觉得整个人的精气神,仿佛一下子老了几十岁。
整场元服到现在来说,只能算完成了一半,最重要的赐名与加冠还没有举行。
高师盛踞坐胡床,见收继仪式完成,起身说道:“长谷川弥次郎、长田弥七郎,受汝祖父元忠大人、汝家长利氏先生委托,在此主持你二人的元服冠礼,将我偏讳‘盛’字与新通名,赐予你二人领用,望你二人日后竭诚奉公,义理存身!”
两人接过旁侧小侍送上的两张书写着名讳的宣纸,将之举过头顶,弥次郎的那张上面写着‘藤原朝臣长谷川文之丞元盛’,而弥七郎那张则只写着‘大井弥七郎盛朝’,比长谷川元盛少了姓氏。
自臣降以来,不lùn_gōng家还是武家,正式官方与正式场合书写的全名,都是十分繁琐。由姓氏、苗字、通称、名、官位组成。而名又包括家传通字和偏讳组成,以大井忠盛为例,弥七郎是他元服前的幼名,成年后一般便不会再使用。不论之前的长田还是现在的大井,都只是家族的苗字,因为没有得到下赐通名,便就保留了弥七郎这个通名,通名即通常称呼,有些类似于‘表字’,用以亲朋好友间日常称呼使用,大井忠盛出身卑微,自然也没有如高氏这样代代相传,具有特殊含义的‘通’字。
名字中的‘盛朝’二字里面,‘朝’字是大井氏的家传通字,家族子嗣都会代代传用这个字,而剩下的偏讳,一般是由有声望的武士赐予,当然也不乏因为赐讳者身份太高,而把获赠的字作为家族通字使用的情况。比如,诸多武家使用的‘义’字基本都是拜领自历代足利将军。
赐字人与受赐者在一般情理上,会产生一定的羁绊,双方都有进行互相庇护的义务,当然到底真的是否牢靠,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井氏只是远江国内的普通国人众,并非源平藤橘四家为首的朝臣之属,自然也没有姓氏可供夸耀。至于长谷川元盛的藤原朝臣之说,只能说是冒认,虽然长谷川元忠一项自称为藤原北家秀乡流,是大和国长谷川党的武士头领,后来才迁移至东海道。
但作为今川家谱代家臣,高师盛倒是很了解长谷川家的真实底细。长谷川氏是骏河国山西地区的国人小川法永的后裔,法永是居士名,俗称长谷川正宣。因隐匿了被小鹿范满追杀的今川龙王丸(氏亲),而受到加封,《骏河记》详细记述了长谷川家发家的历史。根据法永创立的林叟院的寺传,法永是坂本地头加纳义久的次子,入赘成为长谷川家的女婿,才得以继承苗字。
骏河长谷川氏的出身,根据《宽政重修诸家谱》等记载,是下河边氏(小山氏一族),属於清和源氏,但用的却是藤巴纹,不过不论到底是藤原氏还是清和源氏,以婿养子身份入继的小川法永的后裔,都是没有资格自称姓氏的,因为继承的仅仅只是家名苗字,而非是‘八色之姓’的朝臣位阶,只有朝臣血脉后人,才有资格冠称姓氏,只不过如今礼乐崩坏,也没有人会去计较。
就连高师盛为显示对藤原氏的尊重,也是为了拉拢,刻意为长谷川家鼓噪声势,并且额外赐下一个通名,与大井盛朝作为区分。
高师盛迈步过去,亲自为二人戴上,并系好折乌帽子,又将云架上的伊势村正太刀取下,一并赐予二人,长谷川文之丞元盛、大井弥七郎盛朝双手捧接,将之跨在腰间,恭敬拜谢“假亲”。
高师盛回座胡床,笑道:“在座诸位,皆有厚礼相赠,并未空手未来,你二人既然唤我一声‘假亲’我却也不能吝啬。”颔首示意北庄万次郎将两张地契交予二人,道:“我在乡里小有田产,便各自再赐你二人名田二十石以为封赏,令将十石名田赠予证朝法师为佛田,以作供奉。”
话一说完,诸多豪族心中更是哀叹,这些都是他们家中用了不知多少年,才从百姓手里巧取豪夺来的上乘水田,如今一下子,就全便宜了这两个毛头小子,大井忠朝闻听倒是精神一震,他家只是占据八十三石地的小国人,一下子就增长了三十石的名田,绝不算少,对过继的这个养子,倒是不在那么抵触,识趣的说道:“贫僧已然出家,俗世财物不过粪土污秽,愿将这十石佛田转送给我子盛朝,让他能够广大我大井氏家名!”
·········
观礼结束,各家带来的年轻武士,也纷纷上前与乡佐见礼,高师盛态度温和,以礼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