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俯冲射击】(2/2)
法军重炮兵第三十三团的打法,经过近三年战争磨练的法军炮兵部队,还真是入不得何某人的法眼。巡视炮兵阵地之后,尼维尔将军还是没有空闲来接待中国将军,何向东也不生气了,留下一句“4月20日之前,我要看到162门重炮和244辆卡车”,钻进汽车,径直回蒂埃里堡,而后转乘火车到巴勒杜克的指挥位置上。
“嗡嗡”
一群飞翼标志五色旗的中国飞机和三色圆标志的法国飞机出现在默兹河上空,圣米耶尔突出部的德军高射炮“蓬蓬”开火,却最多起到“干扰飞行”的作用。此时的高射炮弹还只有击发引信和简单的定时引信,对空中目标的杀伤力微乎其微,蓝天就是那群空中骄雄们以骑士精神翱翔搏杀的战场,别人很少能插得上手。
高射炮是由中、小口径野战加农炮演变而来。设计专用的大仰角炮架,加大火炮倍径比(也就是加长身管)、加大药室(增加发射药量),炮管从最初的50倍径到1917年初的62倍径,炮弹出膛速度提高到将近900米每秒。高初速决定了最大射高,也往往造成炮弹穿过飞机布质蒙皮而未触发引信的现象;简单的定时引信无法对付忽上忽下、盘旋缠斗的轻型战机,战斗中,炮手击发时机很难把握,仓促中无法调整炮弹引信的定时机构,也就无法将适当定时(也等于定高)的炮弹射中飞机或者在飞机左近炸开。
没有近炸引信和快速的方向射界转移能力,高射炮就是摆设。
德军射出的定时炮弹在机群上空炸开,几乎在炮弹炸开的同时,机群像是被惊吓到的鸡群一般散开来,几架飞翼战机以每小时一百三十公里左右的速度从半空中栽下来,掠过默兹河上架设的两座浮桥,路易士机枪“咣咣”作响,在水面上溅出一排水柱。
纽波特17型飞机上下机翼连接结构不稳,导致飞机最大安全俯冲速度只能控制在一百三十公里。
完成一次俯冲射击后,朱斌候上尉拉起机身的同时向侧后两方看了看,两名队员都跟着,三架飞机以正三角队形向半空拉升。
大约一千五百米的空域,法军战机与赶来的德军战机缠斗在一起,掩护中国远征军航空队遂行地面攻击的实弹训练。对,就是实弹训练!目标,浮桥!盘旋,对准,俯冲,射击!
第二次俯冲射击还是没有命中,无论朱斌候还是其他队员,对这种战法都很陌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总结经验。
浮桥的东端就是圣米耶尔镇,德第五集团军司令部就设在镇中的学校。
马克斯。冯。加尔维茨炮兵上将无心观看空中的“骑士表演”,他正为来自大本营的电令而烦恼。身为高级将领,炮兵上将已经从凡尔登、索姆河战役之后的德军身上看出疲态来,战略的劣势在加大,德军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但是,德皇和政府在去年12月提出的“和平条件”中,依然自居为战胜者,想要把目前控制在德军手中的一切成果在和平谈判中确认。无疑,这一异想天开被协约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战争还将继续,德军还要设法维持作战。
早在4月3日,德军突击队抓获一名法军士官,从士官身上搜出的文件表明,法军在埃纳河准备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印证了前沿部队的报告。由此,兴登堡元帅通过鲁登道夫将军下令从大本营预备队中调遣十五个师增援埃纳河一线,并从东线抽调三个师回援西线;还命令埃纳河一线德军守备重点在山脊和台地,山脊和台地前的掩护阵地可以丢给法军。
原本,埃纳河之战与第五集团军没有任何的关系,炮兵上将还有心情给中国人修书一封,展现德**人具有的骑士精神。他在写信的时候,发出良心的,压根儿的没有想到要进攻中国远征军。可是电令来了,鲁登道夫要求第五集团军尽量发起一场对中国远征军的进攻。
尽量!?第五集团军属下几乎全是从索姆河、凡尔登撤下来得疲惫、残破部队!尽量的意思是用最大的能力进攻,尽可能的攻击到敌军防线深处。
炮兵上将看着地图,在心里东拼西凑了一番,估摸着整个集团军的两个军九个师中,最大能抽出四个师投入进攻,其中担负主攻任务的“稍微强力”部队,也就是符腾堡第三师和预备军第十二师了。
今天的炮兵上将加尔维茨,已经深切体会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