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真正的敌人】(1/2)
参谋长们开会的隔壁,何向东面对一小幅地图,一根又一根的燃掉烟卷儿,耳朵里不可避免的钻进第二军参谋长殷承獻少将的说话。
“多用钢铁,少流鲜血。贝当将军提出的宗旨贯彻到本次进攻战役之中,虽然我们聚集了大量的火炮、囤积了足够多的炮弹,但是请各位注意,这是一次作战目标有限的进攻战役,不是战略决胜。因此”
何向东苦笑了。
5月的尚蒂伊城堡会议期间,何某曾在讨要坦克的夜晚给德斯佩雷提供了三种夺取马尔梅松突出部的战法,最后一种就是通过零敲碎打、逐步升级的进攻把德军的注意力牵扯到埃纳河一线,而后从兰斯—凡尔登和皮卡尔迪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得到突破后向拉昂——色当一线迂回,形成对德第七集团军全部、第三集团军大部还有大本营预备队一部的包围态势,使之失去后方的交通和补给支持,失去与左右邻的策应配合,被困死在包围圈中。
失去一个战略性兵力集群的德军,届时只有认输投降这一个选择。
从英军组织梅森战役起,何向东的构想就被实质性的破坏了。英军又连续组织帕尚代尔战役,正在组织康布雷战役,一步步的把德军的主要预备队向海岸地区吸引。这,与何向东把德军预备队向地形复杂,交通不甚方便,利于发挥中国远征军战术效力,也利于法军北方、中央两大集群协同作战的埃纳河——爱莱特河一线吸引的设想背道而驰。
因此,当梅森战役打响之后,何向东就抛弃了自己的“战略决胜”想法,把马尔梅松的进攻作战仅仅作为目标有限的“帮助法军恢复信心”之战。既然英国人捣乱无法吸引德军到中路了,那不如更干脆一些,发起凡尔登方面的攻势作战,进一步把中路的德军向凡尔登分散。如此,德军预备队主要集中在佛兰德地区和凡尔登地区,埃纳地区的兵力单薄,马尔梅松进攻作战的中、法联军面对的只有三个较为精锐的德军预备队师和六个极其疲惫、缺员的普通师,以及三个战力一般的师。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何向东完全可以在突破马尔梅松台地之后向拉昂突进,在整个西线形成中路突进的态势,发挥协约国家军队兵力相对雄厚的优势,形成一个德军啃不动就被突出部压迫而不得不全线后撤的态势。如此就能争取一个比“夺取马尔梅松台地,改善法第六集团军和中国远征军前沿态势”大得多,有影响力得多,甚至能造成法北方集团军正面成为今后战争主要作战方向的结果,那么,德斯佩雷上将就会在事实上掌握法军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兵力。
假设的前提是不可回避的,其他因素在此时反而成为重要因素。
陆徵祥在波尔多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阻碍全权特使取得进展的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在华、在远东利益及所谓的战略。独处一室抽着闷烟的何向东早已经认识到一个问题——对中国来说,敌人不是德国而是英国。从中又延伸出一个认识——中国远征军的战略设想被英军破坏,不管英国人是愚蠢的看不到协约国家军队的战略优势而无法加以运用,还是英国人故意的破坏德斯佩雷建议(其实就是何向东的意思),英国人的作为都是在拖延战争。
拖延战争,对何向东是有利的!可是,拖延的办法和造成的影响不对。
胜利在1917年底的何向东眼里就已经出现了,可他不得不选择放弃在1917年争取胜利的**,还要利用德军打英军几个耳刮子才过瘾。因此,明明可以取得战役突破的马尔梅松进攻作战,被严格**在战术突破的层面上。部队将不向拉昂发展突破,新编成的装甲师将不投入此次进攻作战,甚至于中国远征军参战各部都无需全力以赴了。
作为盟友,中国人不好打英国人的耳光,那就放德军一马,让德军去打英军的耳光好了。
人们常说“丢了西瓜捡芝麻”这句话,啥意思呢?看看何向东的抉择,放弃把战役范围扩大到拉昂,造成中路突破德军纵深二十公里的“大西瓜”,只盯着马尔梅松突出部这粒“小芝麻”,能说他是笨蛋?
既然决心“捡芝麻”,战役是铁定发起的,是有绝对把握获得突破的,那,何向东还愁闷的浪费一根根烟卷作甚?
远征军总司令的脑子里还有更大的一盘棋要下,大棋盘上,西线的战争却是一颗极为重要的棋子。
中国远征军花了足足一个夏季和半个秋天的时间还等待法军恢复纪律,也趁机熟悉了埃纳河战场,加强了部队的战术训练和编成装甲师,为今后的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德国人在干什么?鲁登道夫难道就承认西线战场上协约国家军队占据战略优势之后又抓住发起进攻的主动权?德军就只剩下防守之力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何向东何须借德军之手扇英国人耳光呢?
德军在东线发力了,西线处于相对平静的防御态势。德军在东线发力有纯粹军事战略的目的,也有制造俄国更加紧张的**局面和尖锐矛盾的意图。十月**,嗯——哼——哈!俄国一旦乱起来,退出战争,德军就能腾出手来在西线发起进攻,帮何某人打英国人的耳光了。
英国人挨了打,会否让他在中国的问题上松口呢?真不好猜测!不管怎么说,打他耳光就是创造一个契机,一个中国远征军拯救危局,配合陆徵祥在谈判桌上赢得实质性利益的机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