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六号公寓(二)(2/3)
上论证“出世之孝”与“入世之孝”不相违背,“出世之孝”甚至高于“入世之孝”,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早在汉末,牟子就借用老子的名言“上德不德,则是以有德”来回应中土人士对佛教“不孝”的责难。牟子引儒家所称道的上古“圣人”泰伯断发文身、许由逃往深山而让天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这种表面上“不仁不孝”的行为却被孔子赞为仁德的榜样,以此说明佛教的出家是重形而不重质、它是大德不拘小节之举。 佛教看来,儒家的事亲还停留在“小孝”“中孝”的阶段,这是在家之孝,佛教承认在家之孝是理之当然,但更重视出家的“大孝”。中国佛教将儒家的“立身行道,显亲扬名”的观念加以发挥,强调“修性”,以“德”报恩。认为人生皆苦,只有出家或在家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最后证得解脱的佛果,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只有证道而获解脱的人才能自度度他,利益人天,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中国佛教曾将此种孝道称为“法性之养”,以别于普通的“色身之养”。 可见,强调精神救渡乃是佛教孝道的根本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张扬的孝亲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宇宙间的自然亲情关系,不像中土孝亲lún_lǐ含有更多的社会宗法关系。佛教的报恩,意在理解对方的恩惠,绝不是以权力、压力或上下的尊卑等级来执行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皆能成佛,因而在僧团内部,都是以平等为序列,唯以出家时间的先后而定位次。佛教所讲的亲情,是宇宙的亲情,而非局限于一家、一地的亲情,这就在本质上决定了孝不是一家之孝,而是对一切人的孝,甚至是一切众生的孝,所以才有报“四恩”之说(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佛教的孝道不是“臣民道德”,而是慈爱的相互回报。 当然,在儒家学说占主流地位的中国传统社会,佛教在理论上的高明并不能代替实际上对儒家的依附和补充地位。因而,在三教合一、三教一致的形势下,无论是儒家的“入世之孝”,还是佛教的“出世之孝”,实际上都成了传统纲常名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佛教借孝道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中国佛教的lún_lǐ思想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中国佛教“弘道济世”、“普度众生”的大乘理想,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佛教也不断地走向俗世化和lún_lǐ化,达成了佛教孝道lún_lǐ与儒家纲常的接近和契合,赋予了儒家传统lún_lǐ以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纲常名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儒、佛、道三教既各自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承担扶世助化的政治功能,殊途而同归。正如慧远所预期的那样:“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我冲着孙铁龙说道:“铁龙啊。你信这个世界有轮回之说吗?”
孙铁龙道:“你信吗?”
“我问你。怎么变成你问我了。。。”
孙铁龙说道:“轮回的原因就存在于十二因缘中,佛教认为主要是由于十二因缘的无明引起的,无明就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就产生了“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正是由于业力的存在,才为轮回的进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我可不是让你给我上课。。”
孙铁龙道:“我不是给你上课。只不过这种东西啊。。没办法说。。”
说完孙铁龙打了一个哈欠,冲着我说道:“我可要睡一会了。”
我摇了摇头笑着。。没一会我也趴在电脑桌子前小睡了一会。
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天已经大亮了。
我缓缓的从桌子上爬起。看着若寒和郭玉莹在收拾桌子上吃剩下的东西。
我缓缓的抬起头说道:“呦。。你们都醒了啊。。。”
若寒看了看我说道:“现在都几点了。早就醒了。。”
我看了看手表,都中午十一点多了。
“都中午了啊。。”
郭玉莹说道:“是啊。。睡到这个时候能起来就不错了。黄小鄱和林倩刚醒。。”
“反正今天是周日,昨天晚上玩的那么晚,不如啊好好休息休息。。”
郭玉莹缓缓的说道:“休息已经够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