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天造黄天荡(3/4)
兵、弓弩兵,分别驻防江湾镇(江西婺源境),与海口镇(江西德兴境)。即,沿东南海岸向西一线横贯,准备一路围追堵截。防止扫荡浙、湘、赣一线的兀术军,沿赣水北上而渡过长江。阻击bi迫其向西横贯的部分军队,只能沿长江南岸而下,赶上兀术主力,从镇江一线渡江北上。命边阻击,边尾随,直至镇江,合军抗敌。因为兵力不足,决定放弃九江防线。认为,九江有刘光世驻防。随后,奔赴温州港,登上御舟觐见皇帝。密奏曰:“臣夫妇自去冬起,于秀州秘谋扬子江,伏截金人兀术归师,尽死一战。臣请之,回师镇江。”
帝曰:“吕颐浩在会稽,尝建此策,世忠不谋而同。兀术军,金之主力,宋之大患。尔忠勇,朕许之。自吴央于钱塘,言之韩梁合军,可能创造奇迹。朕便即命御林军陈思恭统制,依然归你节制,不让随扈。朕身边除了必备亲兵统制,也就陈思恭能够用了。无论尔镇江如何布阵,尔当派遣陈思恭,守太湖先行阻击。兀术撤军临安,定然先经太湖,先挫兀术锐气,镇江之战便更有胜算。”
世忠闻之,心中感动“臣遵命,万死不辞!”
即,韩世忠,奏请于扬子江上伏兵,拼死截击北归的金兵,皇帝不仅准奏,还吩咐太湖布兵。
皇上问良臣,近期是否见到吴央,回答不曾见过,弄得赵构云里雾里。心想明明对他说过,会到良臣、红玉那,怎么不见人?除了她刚离开几日后,闻张俊奏报过,吴央调走其大部分兵马。然后,再无任何有关她的消息。
韩将军下御舟,赶回秀州,立即与红玉再议,改中军为水陆各半,由陈思恭统领,埋伏、阻击金人于太湖。吩咐陈思恭太湖迎战后,赶往扬子江合军。后军,依然分赴江西之江湾与海口,然后汇军镇江。
——————————————————————
黄天荡,位于长江南北之间:南岸的丹徒北,栖霞东;北岸的仪真南,**南。
宋代黄天荡,位于落帆山、栖霞龙潭东侧附近。
落帆山,也叫石帆堆、石帆矶(明称石帆山、小帆、小帆山)。
石帆,顾名思义,即一块象船帆一样矗立在江边的石矶(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石帆矶,据记载,长江从上游往下数,沿途一共有72个有名的石矶。最后一个矶,就在**郡境内南端,因状似一叶风帆而得此名。
北岸的石帆矶,与南岸的燕子矶,基础是一体的。燕子矶,位于栖霞郡东北端。
传说,长江北岸的石帆矶,与隔江相望的燕子矶,根部紧紧相连,而石帆矶是“母矶”,燕子矶则是“公矶”。
——黄天荡,位置缩小些则是在,北岸的石帆矶东侧,与南岸的燕子矶东侧之间及其附近。
**境内的石帆矶,“矗起才**丈,周不过半里许,水落则痕出。”古为江中砥柱,六朝前隶“吴”,属江南。石帆矶,虽为长江矶链之最后一个,却为“蜀冈”起点。
“蜀冈”一词在苏东坡的著述中,有“**麻纸名闻天下。”
宋代“蜀冈”覆盖天长,**东部诸山、仪真,乃至江都和泰兴地区,系大别山逶迤至此。即,蜀冈在“扬州府西北四里,西接仪真、**县界。”绵亘数十里。可谓一壁石帆,“帆”连吴楚间。
仪真(仪征),位于扬州、镇江、建康“银三角”。即,银三角形成的三角几何图中点。
**,建康东北部(南京北大门)。
镇江即“京口”,有“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
宋代前后,焦山与金山,是连体屹立于长江中流之dao屿。是万里长江中,别无它处而四面环水的dao屿。可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
金山沿江一线,从西往东,有村镇:栖霞、龙潭、靖安,下蜀、桥头、高资镇。皆为典型的江南名镇,鱼米之乡、商贾之地,久负盛名。
沿,栖霞、龙潭、靖安,下蜀、桥头、高资一线之北,有“老鹳河故道”。
老鹳河,是丹江的源头。老鹳河故道,系接上长江后,向西可通达至河南安阳,所属西峡境内的河流故道。
栖霞至高资段的老鹳河故道,两头皆可接长江。既然是“故道”,自然已经淤塞不通水。
老鹳河故道北邻,便是黄天荡区域。
——黄天荡,具体位置,就在栖霞至高资的冲积平原上。
黄天荡,在冲积平原的落帆山(小帆山)东侧,长江之南岸,且与长江相通,但不是江的主航道,而是凹进江岸的一部分。素有“黄天荡一带,大江阔四十里。”的描述。
宋人也有将落帆山,以东之水域,统称为黄天荡的。
黄天荡,更具体的位置,即为沿江的靖安、桥头镇一带。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之水域。其中,西接栖霞龙潭附近,东接高资镇。
黄天荡战役,以靖安、桥头为中心辐射,涉及范围是:金、焦山之江岛,石帆矶、燕子矶,瓜州渡、西津渡等渡口要隘,栖霞镇、高资镇一线及其周围,扬子江南岸所涉范围,还有老鹳河故道。
荡,积水长草的洼地。黄天荡,水域广阔,水草丰茂的洼地。即,港池、港湾。
只是,这个港湾太大,不仅不能避风浪,而且“无风波鸣,浪涌舟船,过此有覆溺之患。”可谓,吉凶莫测、险象环生。
——天造黄天荡!天赐韩梁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