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箫瑟和谐奏(3/3)
无法封赏。我会将对你的感激之情,放在心里。”他坐她身边,接着说:“说到这,我想问问你,似乎朝野,迎回二圣的念头,很普遍,怎么办?”
“金帝吴乞买,也是做绝了。纵然关押西京(大同),我们想拼力一搏,夺回你的亲人都难。更何况,被送往他们遥远的上京,东北角黑龙江区域,简直没有任何办法可想。”
她接着问“你以我为枢密院.御营司监军,是否今后依然要我,为你分担军事这一块?”
他伸手,揽着她,道:
然也。皇帝,最重要的是合理控制三权:军事权、人事权、财政权。
经过这次实践,我认为,你可以胜任监军一职。
你奏请,要我收回五军节制权,恢复直接由皇帝节制的制度。以及,五军都统,一任五年,最多连任再五年,换人。可对换,也可选拔换。反正是,不能一人一军统领太多年的建议,十分重要。还有,不得以姓氏军旗,作为主旗的做法,也十分关键。
五军,将来必然不断强大,很容易形成有人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所以,一直困扰着我。你的这几项做法,等于未雨绸缪地预防了这些后顾之忧。是以,我想让你再为我,将这些做法,监督下去,使之逐渐完善、成熟。
而且,你只是筹划,指令由我下。而具体事务,有枢密院及其御营司运作。是以,我想,你不会被困扰其中的。
这样,我主要抓人事与财政,这两大块。军事这一块,我交给你了。你怎么筹划,我怎么下旨,你就为我分担了一大块重任了。另外,关于五十万大军的筹谋,你的预想,能否详细对我说说,我好心中有数。
——言罢,望着她,等她回话。
她于是,具体阐述了朝廷筹划强军、巩固国防问题。接着道:
至于,迎回二圣问题,煌煌民心也。因此,明知不可为,也要顺势准奏一次,一如当年的勤王汴京。
明年春夏间吧,如果有都统奏请,乘兵力不够多,也就相对消耗战争军费少些,准奏一次。比如可能会是鹏举与良臣,让他们尝试一次,就知道完全不可能了。我军,连燕京也到不了,更不要说,女真金的西京大同,东北上京了。
虽然,兀术十万大军,剿灭了,也会东山再起。何况,金国还现有大军数十万,岂容我们越过黄河?那已经是他们的疆域了。
而且,在宋人眼里,岳、韩军,最强军。派遣最强兵马为之,有够尽心了。
既然是不可为之为,我会私下交代鹏举,举旗“还我二圣,复我疆土。”北上。途中,却不作夺城之战,只是做个意思,不可白白损兵折将。至于良臣,我会让红玉劝说。
其实,他们都是军事大才,自然心里清楚不可为。然而,对于你来说,不能不有所表示。尽力了,也就心里负担小些了。
至于监军一职,你的想法甚好。初见你时,我就说过。我起码可以是你个人,家中的小军师。两个脑袋的思维,总强于一个脑袋。能够为你分担些辛苦,总比让你一人辛苦好。不然,你成天忙的焦头烂额,那我们的小日子,自然过不好。所以,在温州我才会说,将来年年为你微服私访去。
如果,一直以为我监军,我就不信,不能杜绝虚报兵员数量,冒领军饷等等问题。所以,我才请求,“如朕亲临”金牌,要一直归我。
另外,将吕颐浩罢为镇南军节度使、醴泉观使,以范宗尹为尚书右仆射,又兼御营使,以赵鼎签书枢密院事。这几个人事任免,君上尚须斟酌。
范宗尹,右仆射,乃宰执,再兼御营使,权力过重。
赵鼎,写的一手好诗、好词,那就是个地道的文人。比如大文豪苏东坡,其词风有够大气豪迈了吧。可他作为文官,为政一方可以,如何能担纲枢密院?恐怕不行吧。对于赵鼎之类,君上切记,不能与之一起赏词吟诗,要杜绝朝堂有此苗头。
君上有闲时,可以偶尔与无意为官之纯粹文人,一起品茶赋诗,风雅一番。道圣朝堂,君臣一起,时常吟诗赏画之风,切不可再来。
而吕颐浩,那就是强于邓肃、吕好问之智囊型大才。当年,邓、吕二人,我且建议你留在朝廷,更何况吕颐浩乎?
民间,尚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之说,何况朝廷?这样智慧的老臣,就是应当留在朝廷,给予最高虚位,让其颐养身边,不能外放。将来定都后,为他造府,安置帝都,不时抽空去走走,与之闲谈,也能受益,不是吗?
——君上,我今日又放肆了。你就当我,也是你朋友,好不好?过份之处,请海涵。
他笑容可掬地,温煦道:“海涵,海涵,当然什么都海涵。你不知道,我从海上来,海之情节,很浓重也。早已心胸如海,大肚能容么?”
言罢,拥抱她怀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宝贝,亲爱的。我要走了,后天一准前来晚餐。你,不要太辛苦了。煲点粥,几碟小菜就行,好么?不然,我心里不好受的。”
她点点头,他侧过脸,指指自己的脸颊。
她会心地微笑,贴上自己的脸,又从两边,脸蹭脸,然后,放走他。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