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以文制武,以武制文(1/2)
当然是惊天妙计。
自古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打天下靠的是精兵猛将,坐天下靠的是贤良辅佐。
监督文臣的问题,没有任何明君贤臣能够解决,当然可称惊天!
朱标微微摇头,道:“如果父王说的惊天妙计,是一劳永逸之计的话,儿臣真没有。我只有一条釜底抽薪之计,一条暂且应时之计。”
“先说应时之计!”
“应时之计,非常简单。朝廷现在有两个机构监察百官。明的是御史台,暗的是拱卫司。拱卫司先不管,单说御史台。父王对御史台官员的人选,非常纠结吧?”
朱元璋点头,道:“确实如此。其实,这朝廷众多衙门,最关键的就是三处。中书省,处理全国民政。大都督府,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台,监察百官。这御史台权力极大,非得国家重臣坐镇不可。但是,咱自从兴兵以来,凡事军务为先。现在,文官中有足够资格担当大任的,着实不多。这御史台高官的人选……诶!哈!哈哈!哈哈哈!”
说话间,朱元璋眼前一亮,起身重重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不愧是咱的儿子!聪明!真是够聪明!谁规定,御史台的高官,一定得是文官呢?”
这才是关键!
文官之间,因为师生、科举的关系,比武将联系得紧密多了,很容易互相包庇,蒙蔽君王。
比如,张士诚的名字,就从未有文人揭穿!
那么,为什么那么死板,一定要文臣自我监督呢?
武将也可以啊!
对文人最看不上眼的人,就是武将!在武将们看来,武将们刀头喋血沙场上卖命,文人们摇摇笔杆子,和武将们获得的官位是一样的,凭什么啊?所以,干脆,直接让武将进入御史台,专门找文臣们的麻烦!
什么?武将不读书,像类似张士诚名字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并非如此!武将可以有幕僚啊!有得是,不得志的文人,愿意投入武将的幕府。那些学问不够,做不了官的文人,对那些金榜得中的文人,可是羡慕嫉妒恨的很啊!
那么,谁来监督武将呢?
当然是最看不上武将的文臣们啊!在文臣们看来,武将们只知破坏,不知建设,军纪败坏,残害百姓,早就该整治了!只是武将们身份太高,文人们没资格管。现在,进入御史台,整好找武将们的麻烦!
如此一来,以文臣监督武将,以武将监督文臣,君王居中裁判,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而且,整好顺便解决了,现如今御史台高官,没有合适的人选的问题。筆趣庫
对了,武将高官多,文臣高官少,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武将那边官少人多,文臣那边官多人少。如今,整好解决一下,武将官位过少,不好安置功臣的问题,堪称一举三得!
真不愧是千古第二明君,朱标稍微一提点,朱元璋就马上想清楚了其中的关窍。
他高兴地道:“咱明天就下旨,让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文原吉、范显祖为治书侍御史!以文治武,以武制文。让那些文臣、武将,都老老实实为咱做事。无论文武,都不得放纵!”
朱标道:“其实,这只是暂时权宜之计而已。天下承平日久,武将变成了勋贵,文武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终归还会逐渐腐化。”
朱元璋道:“那么,标儿再说说,你的釜底抽薪之计。”
“关于这釜底抽薪之计,儿臣之前已经说过了,如今只是更进一步而已。”朱标道:“当初,咱们制定解决全国土地问题的根本之计,就是要培养属于咱们自己的人才。其实,单单培养属于咱们自己的人才还不够。人是会变的,富贵之后,时间久了,这些人到底会站在咱们这边,还是那些勋贵文官那边,还真不一定。”
朱元璋道:“所以,标儿你准备怎么办?”
“儿臣的办法也很简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咱们培养的人才会变质没关系,只要足够多就行。抓一个贪官,就有十个咱们培养的人才抢着上任!只要朝廷这潭水充分流动起来,还怕他腐烂?”
朱元璋微微犹豫,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培养那么多人才,得多少钱?朝廷能供应得起吗?还有,那么多人才,却没有官做,岂不会天下生乱吗?”
“这就要靠咱们父子的手段了。”朱标道:“父王可还记得否?儿臣曾经说过,要让寡妇营那些女子,一天能获得相当于一个壮劳力的收入?”
“当然记得。标儿你不仅让寡妇营那些女子,一天有一个壮劳力的收入。而且,让应天城近十万女子,一天有相当于一个壮劳力的收入!朝廷光从工坊的税收,就有十万两!工坊所产的布匹,不仅足以供应朝廷大军,而且凭借低廉的价格,远贩到了益州!”Ъ
谈到这个问题,朱元璋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他当初和朱标定下那赌约的时候,可没想到,朱标预言能不仅实现,还大大的有富余!
对于应天百姓来讲,让几乎没有什么生产能力的女子,获得一个壮劳力的收入。家庭的富裕程度,直接翻倍!
对于朝廷来讲,朝廷商税百中取三,就有每年十万两的收益!要知道,吴国全国的商税收入都没有五十万两!好么,单单朱标的工坊,就占了全国商税的两成!
对于全国百姓的意义,更不简单。
如果光产最粗劣的棉布的话,那这工坊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