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靖康耻,今稍雪(1/2)
朱标之所以在出征之前血祀黄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北伐决心,团结山东之义士,震慑山东之不臣!朱标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了,若还有人想趁着吴国山东兵力空虚,搞什么幺蛾子出来,别怪朱标秋后算账。
另外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鼓舞军心了。筆趣庫
此去河南,朱标手中的军力,只有五万众!虽然是吴国最精锐的兵马,但还是少了点。
河南这边?
洛阳,有王保保的弟弟脱因帖木儿驻守于此,麾下精兵五万!这五万军,可不是山东王宣父子手下的鱼腩部队,而是察罕的老底子,战力着实不凡。顺便说一句,王保保的家眷,是在洛阳而不是山西太原。王保保用来守家眷的兵力,能不精锐吗?
汴梁,是军阀李克彝的两万大军,照样是察罕的老底子!
其他地方,还有零零散散的大元兵马,三万左右。
非但如此!
战事发展到了现在,王保保会不会和关中四军阀和解?他们会不会,一起来援河南?
朱标并不清楚。
无论王保保还是关中四军阀,手中都有不下于二十万的大军。
所以,在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朱标这五万军要对付的,就是五十万大元兵马。
为帅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虑胜先虑败。
朱标怎可不慎之又慎?
那么,朱标为什么不等三十万大军一起走陆路呢?那当然是因为,如果说,现在大元内部一致对外的可能是一的话,那再过两个月这个可能会达到十!
一言以蔽之: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快打慢,不给敌人联合的时间!但从战术上重视敌人,做好敌人已经联合的打算!
当然了,一般来讲,当你对最坏的打算做足了准备之时,最坏的场面反而不回来了,甚至会迎来最好的场面。
十日后,朱标、常遇春,率五万大军弃舟登岸,进至汴梁之北的陈桥。
没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个陈桥。从那以后,华夏历史结束了五代乱世,掀开了新的一页。
今天,同样有一件改变华夏历史的事情发生!
“左君弼,参见征虏大将军!罪臣不识天时,对抗天兵。蒙王上洪恩,不但不咎既往,反而归还罪臣家眷,晓罪臣以大义。如今,罪臣已经幡然悔悟矣,愿携汴梁军民百姓八万三千五百人,归降!”
左君弼手捧着汴梁的军民户籍图册,率领汴梁文武官员数百人,恭恭敬敬地跪倒在朱标的马前。
一番投降之语讲完,左君弼微微低头,偷眼向朱标看来!
这是一个怎样光彩夺目的少年将军啊,头戴凤翅抹额盔,身穿山文鱼鳞甲、脚蹬虎皮战靴,还披着一件花枝素罗袍!狮蛮带威风凛凛,护心镜灼灼放光,浑身上下纤尘不染,面容俊秀英朗,令人自愧形惭!
“这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么……整个人简直如同初升的太阳那么朝气蓬勃,光华闪亮。此人小小年纪,就指挥三十万大军,覆城灭国!英明神武,日后足以为一代明君!朱重八,真是幸运啊!”
左君弼心中不无酸涩地想着。
十八年前,朱元璋的实力还不如他呢。是巢湖水师选择了朱元璋,而并非他左君弼,让朱元璋得以渡江收太平,以至于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到了现在,他见了朱元璋的儿子都得俯首称臣,真是情何以堪?
当然了,形势比人强,左君弼再酸涩,也不敢在面上表露出来。非但如此,他的面色越发恭敬了,生怕朱标对他有半分不满。
朱标对左君弼心里面到底怎么想的,其实毫不关心。
他微微一愣,道:“怎么?左君弼,是你带汴梁军民投降?汴梁守将李克彝呢?”
左君弼道:“大将军神兵天降,经黄河入河南。李克彝吓得肝胆俱丧,问罪臣能否率领他麾下的两万大军,守住汴梁。罪臣回答,吴军犀利无比,罪臣当初正是因为害怕吴军,才放弃庐州,投降大元朝廷。如今,又怎么有胆子在汴梁对抗吴军呢?况且,世子英明天纵,鄂国公乃是常胜将军,罪臣莫说与之对战了,就是想一想,都浑身冷汗,筋骨发麻啊!”
“哈哈!”
朱标旁边的常遇春,忍不住大笑一声,接话道:“你这老左,还算有些见识!那李克彝,又是怎么说的?”
左君弼道:‘李克彝眼见罪臣如此怯懦,当即面色大变,略微敷衍了罪臣几句,就让罪臣退下。当天夜里,他就率领麾下那两万兵马,连夜北逃了!”
朱标依旧有些奇怪,道:“那王保保呢?我军全取山东的消息,肯定瞒不住。王保保没有和关中四大军阀休战?”
“王保保和四大军阀,确实休战了。”左君弼道:“但是,休战之后,王保保没有来援河南,而是继续与貊高、关保作战。罪臣听说,他们在平阳城外,厮杀得甚是激烈,王保保不但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很吃了几次大亏!”
“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呢?李克彝就没想着,向关中四军阀求援?”
左君弼苦笑道:“此事就说来话长了……关中四军阀,以李思齐、张良弼的实力最为强大,二人为了加强互信,还把儿子作为人质派到了对方的军中。原本,他们合兵一处,向着潼关进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思齐和张良弼还没到潼关呢,张良弼的大营就突然失火了,损失不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