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官吏无别,逢进必考(2/2)
我大明小吏!如此一来,谁还能说小吏污浊?小吏尽忠职守,百姓们也大有好处不是?”“但问题是,小吏收入低啊!人家寒窗苦读十年,怎么愿意做小吏?”
“那就加俸禄!小吏吃不饱,还不是要敲诈勒索百姓?现在,朝廷有足够的财力,给小吏增加俸禄以养廉,让他们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
“还有……还有……”
朱元璋连说了几个“还有”,还真没想出什么了。
读书人不愿意做小吏,不就是一个名声不好,一个收入低吗?只要规定,进士初入仕途,必须从小吏做起,小吏还能名声不好?至于收入问题,以大明现在的财力,完全可以解决。
还有最关键的。
朱元璋赫然发现,之前科举的几个弊端,经这么一折腾之后,已经消失了。
科举进士不通实务?先从基层小史干起不就行了?
科举进士,也能通过同年、同乡、师生、姻亲的关系,盘根错节?那是进士的人数太少!人数多了,谁认识谁啊?
另外,就是各省文人水平差异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要解决也很简单。南方、北方确定名额,分别录取不就行了?以后,大明占领了新的地区,还可以定个海外榜嘛。
甚至于,朱元璋还想到了,这个方法的一大好处——扩张!
如此一来,没有比大明的读书人们,更盼着大明开疆拓土了。因为,进士太多了,帝国不扩张,他们怎么有足够的官位,进行升迁啊!而且,只要帝国新占领一个地区,就可以拉出大量的地方官吏,建立基本的统治。不必像上次对付吐蕃那样,紧急抽调国子监刚毕业的学生凑数了。
另外,朱元璋还发现,原来他担心的那些察举的官员互相勾结,根本就已经不成问题了。
很简单的道理,面对海量的、经过实务历练的,科举官员的冲击。即便朱元璋不拉偏架,那些察举官员也过不了几年就会溃不成军。留下少量的察举精英,与科举官员互相争竞,也不是什么坏事不是?
“所以……”朱元璋总结道:“标儿你的意思是,三科取士,取消官吏之别,逢进必考?”
其实,朱标所说,其实就是后世华夏的文官制度了。
朱标道:“父皇英明。不知父皇,以为是否妥当呢?”
“不得不说,标儿你这一策,既救了十几万条人命,又为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添砖加瓦啊!”朱元璋微微点头,道:“咱让中书省、六部,商量一下,制定一下细节。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很快就公告天下。我大明第一场科举,就从今年开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