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分权 争权(2/2)
此实质上钳制各部,臣恐内阁之势越来越大!九卿虽列席国策会议,实则却丧失了对主管衙门的权威。”搞出一个这样的国策会议,说白了就是以另一种更明显的方式洗牌,让阁臣与九卿之下的那些人心思全都活起来,有更多走入核心权力圈的路径。
王琼也跪了下来,诚心诚意地说道:“陛下圣明!”
只要三五年,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利益关系。
严嵩不由得揣测起来,陛下对于未来的朝堂权力格局到底是怎样想的?
没人觉得将来的国策会议将永远是这个格局,御书房也永远只是个御书房。
没有人猜得透皇帝是怎么想的,毕竟今天这个决定突破了文臣过去所想象的天花板,所以才有国策会议与内阁分权的顺利改变。
这下王琼也满意了:只要自己手底下的所有奏疏都必须过自己这一道关就行,这第一道关的权力,当然比第二道、第三道更大!
具体表现为:朝会上几乎所有没有当场给出态度的事务,都是由相关衙门呈上方略奏疏,经内阁票拟后批朱施行。
职权分明终归是好事,杨廷和一时不好反对。
受伤的只有司礼监与内阁首辅。
高高在上的皇帝却能够凭借批红和国策会议上的裁决权,看到更多的人相争。
一切都看内阁的居中调和能不能有效完成,还有内阁对各部门事务的审核能够服众。
核心权力圈多了这么多人,上升通道变多,底下人都会活动起来。
众人无不目光复杂地看着皇帝。
现在商议的第一件事与武臣直接相关,但他都没有能力参与到兵部尚书王宪与其他重臣的商议当中。
杨廷和反对国策会议的设立,那就不仅仅是反对其他三个阁臣与九卿全体这么简单,还是要堵住下面全部官员的一条新路。
第一件事,便是裁撤冒滥及重设三大营的具体方略。
看破不说破,皇帝只是在先洗牌,但还没到胡牌的时候。
严格来说除了首次视朝被打压,在其后的日常事务中,内阁的权威是不断被皇帝认可的。
而相争之余,在内阁之间不让首辅做大,给其他阁臣更明确的权力,又可以让内阁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各部门内部事务的效率。
这御书房,将来会如何演变?
想要走进来,自然就得倒向皇帝,得到他的认可。
郭勋觉得自己是个小丑。
你又不负责任,你可以哔哔,但不要一直哔哔!
这一点,不光是重新回到内阁的费宏,现在的蒋冕毛纪也会更乐于见到。
现在这样才合理,皇帝始终只是扩大了核心权力圈的人数,以便更好地居高临下掌控一些东西。
皇帝看来是要在小事上选择省心省力了,将来他的主场只在这里,只在国策会议!
而九卿,有资格坐在这!
杨廷和双眼微凝:着急了,喊圣明喊早了,只看到了这个大原则对六部的钳制作用。
毛纪虽然很多方面与杨廷和一致,但他就没有自己的期待吗?
至于费宏……离开朝堂多年,刚回到内阁就能有自己领办的具体事务的话,那也不用慢慢与现任阁臣们较量。
此刻的司礼监没资格吭声,此刻的杨廷和不能与整个文臣群体为敌,而阻止武臣得到更大舞台也有绕不过去的皇帝本人的“不安全感”这个槛。
再进一步来说,他也不能反对国策会议的设立。
谁站出来反对了,几乎就是文臣之贼。
大家都听明白了:哪个阁臣具体领办什么事务,这就像是官员临时的差遣一样。
大家都已经想通了:皇帝的目的,就是要把顶层的决策圈扩大,把他信重的和培养起来的班底塞进来。
一旦决定好进入到执行阶段后,内阁又恢复了对各部关于执行过程的各种寻常事务请奏的审核权。
喊早了圣明的杨廷和这时才像不反对、只是起来之后了解细节一样问道:“陛下,这阁臣各领事务,是因事而定还是会有定例?”
他主要的精力还是在听他们的言辞,留意他们的“吵架技巧”,同时更直观了解如今各衙门之间的门道。
那天,郭勋苦口婆心地劝说其他勋臣武将:你们这帮越来越肥肠肥脑的家伙必须考虑这是不是……
但现在,勋臣武将中只有郭勋一人在此!
这第一回国策会议,第一个商议的事情就是裁撤冒滥与重设三大营,五军都督府的代表、勋臣武将的代表,真的能一句话都不说吗?
皇帝没有看过他一眼,但郭勋不能等着皇帝特地看过来,暗示什么。
陛下也很难!他如果看过来了,自己却一个屁都放不出来,那算什么?
郭勋大着胆子插话了:“臣以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