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整个江南难忘今宵(2/3)
把许多短期长期的事情做了,又进一步加强对整个大明的控制力度。吴廷举和严嵩两人互望了一眼,随后都默默端起杯子喝茶。
“今年是粮赋,明年只怕就还有课税了。从浙江出海回来,都要从海贸行那里买些那什么鸟粪石过来。既花了钱,又占了舱!浙江市舶司那里没办法多赚一点,江南一京三省的课税还不能像以前一样了。方兄,你可是下品郡望郎,总要说点什么?”
严嵩倒还好,他觉得自己的身子骨还不错,今年才刚刚虚岁五十,所以他觉得自己可以再等五年甚至八年。
吴廷举想着散朝之后文华殿里的沉默。当时,人人都没开口,也没有讨论这件事。
……
徐阶也是缓缓摇头轻叹:“下官在南京吏部时,感触也颇深。南直隶的问题,大半倒是南京的问题。南京的问题,又都是三品以上和勋戚的问题。”
他一样需要看看朝野的风声走向。
“老爷,少爷但凡来信了,自然是立马送到您面前。”
总宰的位置只有一个,国务殿和参策的位置也只有那么多个。但是四品到三品、三品到二品,还有多少官员?
虽然都穿的朱袍,但人人都想往上再爬一爬。哪怕爬不到参策和国务殿,南京好歹还有一些位置让他们获得相应的官品,有一些不小的权力。
严嵩听到李默这样说,“哦”了一声:“为何必须成?”
在交通不算便利的此时,什么地方是经济和人口中心,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最适合成为政治中心。
杨廷和沉默良久,只能悠悠说道:“我已致仕,他的路,该他自己走了……”
酒楼茶肆,烟花之地,处处都是谈论。
南京官员、江南士绅,自然是更加关注这一点。
朱厚熜也并不急着找臣子来商议参谋,这本就是不用急也急不来的事。
“哎……”
朱厚熜看完了陆炳送来的在京百官每日行状奏报。
北京的维持,要依赖以南京为中心的钱粮转运。
“难道就这么……”
改造一块已经丢了四百余年的地方上的人的思想,谈何容易?
想象一下,如果土木堡之变时都城还是在南京,现在便又是划江而治的格局。蒙元得到了北方土地资源和汉人农耕、工匠技术加持,会比现在难对付不知多少倍。而又进入到与南方并不属于一个国度的时代,多年后就再无大一统、同为华夏的认识。
“拆了南直隶,设了什么淮扬布政使司,难道就比现在好?”
“海运局运江南漕粮到北方,如今可以达到河运局的几成了?”朱厚熜忽然打断了江汝璧。
这个问题江汝璧回答不上来,看他顿了一顿,杨博开了口:“尚无确切数字,但不会低于四千万两,不会低于八年。”
“讳莫如深……”
南京国本几个字,其实不是说着玩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这确实是挖大明自己的根基。
他们很紧张,因为这件事毕竟非同一般。
那人脸色大变:“此等大事,我区区一个乡贤,纵然是郡望郎,又岂可出头妄言?”
但是将来……
朱厚熜看了一眼杨博,又看了一眼显得有点尴尬的江汝璧和王慎中。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从北宋丢了燕云十六州开始,北方其实已经在外族治下四百余年。不把政治重心北移,最终北地是一定会胡化的。大一统王朝的概念并非那么牢不可破,时间的力量是恐怖的。若大明一直定都南京,北方并不会像现在这样牢固地心向大明。
江西铅山,年底前到费家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人人都想探一探费家的口风。
从这种角度来看,朱棣对华夏的功劳,是堪称巨大的。
因此,其中的南直隶就显得比重更大了。
“呵。”另一个士子拥着娇娥,就着屋中炭盆,冷笑着说道,“那要看是对谁好,对你我这些生员,必定是不好的。只说一点,诸省乡试已经都是北京礼部来出卷派主考,南直隶可还不是!将来南直隶诸府州官员均由北京吏部铨选考功,我辈子嗣要考个生员出身,也没有以前那般容易了!”
陆炳站在那里,静等皇帝的命令。
严嵩表面上只是附和了一句:“岂止投石问路,简直石破惊天……”
张孚敬一个提议激起的波纹在往外扩散,但诡异的是,过年前这最后的一段时日,竟并没有多少弹劾张孚敬的奏疏呈上来。
“最主要倒是南京那边的动静。”朱厚熜抬起头看着陆炳,“你让王佐往南京加派一些人手吧。这个年,就辛苦一下在南京的人。”
……
在铅山东北面,徽州府如今隶属于南直隶,在外行商的人也都回家过了年。
“此事,只怕是必须成的。”
说话的是李默。在广东清吏司任主事时,他顶头的三任户部尚书分别是杨潭、吴廷举和张恩,吴廷举后来又去总督广东,张恩则从广东左布政使升任的户部尚书。可以说,李默的仕途是和新法密切绑定的,甚至是和如今隐隐形成的广东派系密切绑定的。
某个士子一脸想不通。
应天和淮扬总督刚刚撤掉,南直隶诸官今年本来过得还不错,毕竟头上少了两个大人物盯着。
“回陛下,刚过两成。”
这些事情,需要盘算很久了。
“八年,每年要准备至少五百万两银子。”朱厚熜默默在心里盘算着。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