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得加钱(2/3)
的遗表和遗著,也不由得眼睛微微湿润。朱厚熜站了起来:“去中圆殿,今日讲地理。”
正如他当年刚刚登基时觉得的,一切都是夹杂着理想信念与利益的人情世故。
不是人人都能入庙的,那里的香火和皇家血食供奉,是最高的待遇。
那样的话,杨廷和就要停灵比较久。杨廷和没有入土为安的话,杨慎也不能就这么回来。
“……臣领旨!陛下圣明!有明以来,定国安民,开疆守土,大明英杰无算!九泉之下知陛下天恩浩荡如此,必佑我大明千秋万代!后世子孙,敢不效先贤?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但天命无常,谁又说得准?
朱厚熜知道自己大约是能活很久的,但他不修仙、不吃丹药了,谁又说得准?
他一生的经历,所见识的官场尔虞我诈、政务民生、边患纷争,都被他用实践学与辩证法重新剖析,无非只是要证明一点:新学比此前的官学更好、更近大道。
他怔怔地看着床顶的帷帐,恍惚间看到年方十九中了进士时意气风发的自己。
“有明以来,英杰辈出。御极十载,功臣无数。改五凤楼为英杰殿,文武英杰各刻石碑,立于两侧雁翅楼下,以便后来者瞻仰其事迹。英杰殿上,塑像成列,以卫皇明,以励后人。”
他一时半会回不来,可是如今户部真空着一个户部尚书吗?没人做主,下面该有多乱?
应宁入了庙,有了这致仕还家的一年多里写的那些东西,自己也应该能进去吧。
英杰殿和太庙,这一生身后名,总要入一个吧?
大明已经难以逆转地走上了一条新道路,不管当初情不情愿,杨廷和也成了这条新道路的开路人之一。
黄锦听到皇帝又喃喃自语,随后皇帝的眼神渐渐不再恍惚,而是更加坚定。
永福长公主虚岁二十五就红颜早逝,礼部刚忙完杨一清的丧礼,又要忙永福长公主的丧礼。
朱厚熜很明白自己在做哪些事,他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他对大明的改造,他对未来的安排,注定是要承受这些不理解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离开了朝堂之后,心神松懈下来之后,反倒老得快了些。
杨廷和念完了自己这道遗表的末尾,嘴角微微翘起来了一点。
严嵩则已经回到礼部,他太忙。放弃入国务殿的机会留在礼部,推行新学和新学制是他不变的工作主线,但源源不断的礼仪工作也要做。
此后是新时代了。
不孝?三卷《实践集》,请立太子,夺情留用,杨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坚定站在皇帝这边,坚定站在新学这边。
杨廷和又想起了梁储这个老家伙,他溜得快,倒是多享了几年清福。
但旨意还没完。
跟这个有没有关系?他也不确定。
严嵩想了想,百忙之中抽空写了一封家信。
昔年编撰《大明忠侫鉴》,如今,他要主持评议哪些功臣有资格入这英杰殿。
“……伏惟……皇上……以圣人……之……之姿,继……圣人……之道……开……万世……”
青史留名的大事!
最重要的是,陛下显然早就盘算着这么一个法子。
可是国策会议上的参策已经都知道了,杨慎不会学他父亲一样完整守孝,只是以日易月,夺情留用。
这件事将持续很长,严嵩明白,这绝不仅仅只是在礼部或者国策会议上议一议,而是要通过《明报》去议!
这样一桩大事,最终所选之人,其一生功绩岂能不经《明报》宣告天下?若不经明报,天下官民,又岂能明是非、知行止?
她的离世,大体还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尤其是与受孕生产有关的原因。
严嵩站在御书房里看着皇帝湿润的双眼,心中也不无感慨。
也恰好是大明的一个过渡阶段过去了。
那大概是谁也做了总宰、又从总宰的位置上离开之后。
朱厚熜终于开了口,严嵩等人心神一凛。
是长公主的离世,是这几年来不断离世的老臣让陛下也感觉到该考虑这些了吗?尽管他还只有二十四岁。
他又想起了儿子。
杨廷和曾是当年的他以为最大的敌人,此后却阴差阳错成为他推行新法的新党党魁。如今,杨廷和发现皇帝有着一往无前的坚定气势,“背叛”了他在正德朝时所坚守的太多东西。
杨慎恐怕一时半会回不来……严嵩忽然眼神一凝。
穿越门洞时,头顶上还将有他们的塑像,永远矗立于紫禁城的南大门,拱卫皇明,也激励着后面一代代的文武群臣。
而此刻,还有另一桩大事。
“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强则强,弱则亡……”
孙茗眼带忧色,看了看朱厚熜。
从正德十六年他登基,到现在的嘉靖九年五月,十年多了。
既然已经走上了新的路,就把路走绝吧。
从御书房中传出的圣谕,随后要拟旨,要经国务殿和六科委。
“……有乐子看了。”
感觉到生机渐渐流逝,也许不远了,就这两天的事吧。
“拟旨。”
“载垺还不满九岁!你又让他千里迢迢去云南。若有三长两短,你还要我怎么活?有什么差遣,一定要他一个孩子去才能办?眼里只有国家大事,总是折腾,折腾……”
他一边念着,一边想起第一次给皇帝上经筵时的情景。
朱厚熜念完了自己记得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