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贾诩献书(1/2)
初平二年的正月,新春刚过,成都城里城外一片喜庆,各家各户的门头张灯结彩,经过一年辛勤地耕耘之后,百姓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p
而刘瑁更是感到神清气爽,做起事来也与往常觉得不一样。/p
蜀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正轨,成都城里有贾诩、任安以及秦宓的帮助,北边三道两县则有张任和数百名精锐的凉州兵坐镇,刘瑁每日除了跟甘宁一起练武以外,很少管理其他的事务。/p
就这样,他悠闲的过了半个多月。/p
这半个月来,他每天晚上都要和吴瑾折腾半宿才肯睡觉。/p
刘瑁有时候甚至在想,生活若是能够一直这样下去,未尝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p
温柔乡,有时候真的是英雄冢。/p
刘瑁每晚在内室之中,弄出那么大的动静。太守府里的八卦人士,也早已知晓了自家使君在做什么。/p
好在就连圣人都曾说过:“食色性也。”/p
那么对于每日进行造人运动的使君,众人自然没有什么好议论的。他们反而希望吴瑾能够早日怀孕,为刘瑁生下一儿半女。/p
毕竟,刘瑁和吴瑾待他们这些仆下都很好,他们也乐得府中再多一个小使君,增添一份热闹。/p
这一日,刘瑁和甘宁练武作罢,走回自己处理政务的房室坐下,随手拿起的一份文书就让他一时间有些目瞪口呆。/p
这是一份由广柔的张任发回的加急军报,连任安的手都没有过,就飞马送呈到了刘瑁的案桌上。/p
报告中,张任告诉刘瑁,在年关前后的这两个月里,从益州境外以西的羌氐聚集地逃到蜀郡的流民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拒绝接受当地官府的收拢和落户造册。/p
而且,他们一旦进入蜀郡,不管当下身处何地,都会一路问着去往同一个地方汇合,那就是广柔县以西的绵虒(音同撕)道。/p
大量流民过境,事出重大,三道和广柔、蚕陵两县的主官都不敢做主,只好邀来屯兵广柔的长史张任相商。最后在张任的建议下,才有了这封落着三道两县印绶朱章的加急公文。/p
对此,刘瑁自然是心生疑惑,于是他找到贾诩与任安问计。/p
看过书信,贾诩呆立一旁,作思索状。/p
任安却是皱着眉头,说道:“主公,或许是由于现在凉州陇右战乱不断,所以很多百姓为了躲避兵祸,来到蜀郡。”/p
“然后因他们都是同一地区的乡邻族群,在此之前便约好一同在绵虒道安家。”/p
刘瑁摇了摇头:“这批流民人数之多,不似寻常家族;行动之整齐,不似被战乱冲散的百姓。而且蜀郡南部诸县富庶,甚至于北边的广柔、蚕陵也比绵虒要好。他们为何会如此执意?”/p
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刘瑁还是觉得任安的解释过于牵强。/p
任安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简单,随即沉默,退到了一旁思量起来。/p
而贾诩此时却是迈步向前,沉吟一声过后道:“使君,这些人极有可能不是流民。”/p
“那是什么?”/p
“在羌胡地里,以走马劫掠羌氐为生的汉卒后裔。”/p
刘瑁心中一惊,急忙问道:“汉卒后裔,文和此话何意?”/p
听到流民的话,贾诩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朝刘瑁行礼,然后唤人从他的内室里拿来了一本用新纸做成的书籍,将它放在了刘瑁身旁,说道:“使君若想了解这个,不妨先看看这本书。”/p
“书里面的内容,都是初平元年一整年来我亲自书写的。”/p
刘瑁看到这本厚厚的书卷,脸色变得郑重无比。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这才小心翼翼地捧起书卷,认真阅读了起来。/p
“今益、凉二州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虽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p
“此等言语,皆是荒诞无稽之论也。”/p
东汉羌人叛乱不休,汉朝的有志之士,也都在寻找着羌人叛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p
有一部分人认为,羌人之所以叛乱,是因为汉羌杂居,言语不通,并且有不少官吏侵夺羌人钱财,这才逼迫羌人反叛。/p
但是贾诩的这卷书,开篇就否决了此等观点。/p
静下心来,刘瑁细细品读着这卷厚厚的书籍。才知道,这是一部记载了羌人之乱的史书。/p
读完之后,刘瑁才深切了解到关于羌人叛乱的一切。他带着贾诩的书卷回到家中,久久难以入眠,一直思考着里面的内容。/p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是华夏最大的敌人。/p
在游牧民族眼中,汉朝的边郡就是好像是自己家后花园一般,他们时不时就会寇掠边境,抢夺钱粮、掳掠人口。/p
如果说劫掠是因为部落贫穷,生活不下去才不得已为之的话,倒也没有那么令人憎恶。/p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他们有时甚至会烧毁汉人百姓的房屋、践踏耕地,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p
就比如《后汉书》当中记载的陷阵营名将高顺,他的家庭本来还算富裕,正是因为鲜卑人的劫掠、破坏,高家才彻底败落。/p
书中还提到:更有甚者,游牧民族甚至会挖坟掘墓地。须知,汉人最注重孝道,掘人祖坟简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p
由于游牧民族大多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虽然大汉在边境驻扎了不少军队,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