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李太常和俩个老人(1/3)
长安城外
从长安城东城门,一直到二十里外的旷野上,在这之间的狭长官道两侧,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翘首以盼着凯旋之师的归来。
长安城里的几十万的百姓在接到了刘彻的圣旨后,全都离开家门,走出城门,在长安城外二十里出排列成了一道浩荡的长龙,迎接霍去病的凯旋之师。
上千名羽林军将士整齐的手握长戟站在官道两侧的百姓前,以防有人捣乱。
此刻,从长安城二十里外的旷野,一直到长安城的东城门,浩荡绵长的官道两侧站满了前来迎接霍去病王师归来的百姓,密密麻麻,人头攒动,嘈杂的交谈声不绝于耳。
百姓在羽林军的护卫下,沿官道两侧站好,手中挥舞着一些长安官府发下来的五颜六色小旗子,好奇的站在队伍中远方眺望,等待那名少年英雄的到来,许许多多的百姓站在拥挤的人群中交头接耳,兴奋地议论着。
这里面绝大多数的百姓都不认识霍去病,只是听说他今天打了胜仗,所以陛下才让这长安全城的百姓出来迎接他。
百姓们在接到长安官府下达的命令后,很是顺从,甚至是有些兴奋从家中走出,迎接霍去病班师回朝。
这些平日里只知道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百姓们,已经很久没见过从边关归来的胜利之师了,上一次还是卫青收腹河朔之时。
当猛地听到他们大汉的军队在前线打了胜仗,还是大胜仗后,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想要来看看这支胜利之师,而且听说统兵的将军还很年轻,只有不到二十岁,这一下更是激发了长安百姓心中的好奇之心。
除了那些抱着好奇心的百姓外,还有一些百姓则是发自内心的要来迎接霍去病的凯旋之师,因为他们要来迎接......自己从边关胜利归来的儿子,丈夫,或者是父亲.......
随霍去病出征河西的一万骁骑中,不少人都居住在长安,或者是长安附近的村落之中,这些将士们的家眷加在一起足有上千人!
就比如说此刻,站在刘彻等文武百官身后一群百姓中的俩个老人。
一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者,和一名五十多岁,满脸皱眉的大娘,老俩口站在刘彻等文武百官身后拥挤的人群中,垫着脚翘首以盼大军的到来。
这位老爷子姓孙,大娘姓赵,他们在长安东城开了一家馒头铺,他们的儿子叫.......孙......孙铭。
老俩口一听说冠军侯率领大军从河西凯旋而归,那颗悬了许久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打了胜仗好啊,打了胜仗他们的儿子大概就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大概就可以.......成亲了。
大娘搀扶着老者,两张苍老的容颜上挂着欣喜的笑容,他们从熙攘的人群中一路拥到了东城门,挤到了二十里外刘彻率领的文武百官身后的位置。
本来俩个老人是不可能一路不停歇连续走二十里,可当他们找到了一名羽林军的屯长,告诉那名屯长自己的儿子就是跟随霍去病出征河西的汉军一员,他们俩个风烛残年的老家伙想要离得近一点看看儿子凯旋归来的身影。
那名汉军屯长没有任何犹豫,他也无法拒绝这俩个老人的要求,随即,亲自命人骑马将孙铭的父母送到了迎接霍去病回师队伍的最前方。
站在一众官老爷和皇帝陛下的身后,老俩口更是笑开了花,满心欢喜的期待着不久后儿子骑着高头大马,从他们面前威风走过的模样。
回来了好啊,回来了好啊。
........
二十里外的官道上,刘彻率领长安所有的文武百官,和他的皇子公主以及后宫的十几名妃子站在这里,站在最前方,等待霍去病率军归来。
在刘彻正前方的官道两侧同样站满了手持长戟,肃穆**的羽林军将士,这些羽林军将士足足排了上百列。
他们攥紧手中的长戟,挺直自己的腰板,要将自己最**肃穆的一面展现给那些从前线回来的胜利之师。
而就在刘彻右后方的一片空地处,安然站立着上百名大汉乐师,乐师们穿着一身暗红色常服,手里拿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乐器,同样,他们也在等待,等待霍去病率军出现在官道上时,他们好奏响凯旋之音,让这个大喜之日更添几分欢庆。
眼下,刘彻正满脸笑意的站在众臣最前方,他的左手边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汉官员,右手边则是眼含热泪,激动不已的卫子夫,而身后,便是董仲舒,东方朔等一干文武大臣。
看着远方只有羽林军将士把守的官道,刘彻微微蹙起了眉头,对着身后的小顺子公公说了几句话,听清楚了刘彻的吩咐后,小顺子公公立刻去着手准备了。
很快,上百拿着装满了花瓣篮子的宫女跑向了正前方的官道两侧,一人接着一人的站在了最前方的羽林军将士身后,就在这些宫女站好不久,又是几千名百姓涌到了宫女的身后团团站好。
原来是刘彻觉得最前方只有御林军将士的话太过于单调,所以让小顺子公公安排一下宫女去撒花,顺便在找些百姓站在那里,热闹一下气氛。
就这样,孙铭的父母也很幸运的跑到了最前方的位置。
一切终于布置妥当,刘彻注视着前方夹道站好的百姓和宫女,满意的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猜想,去病回来的时候,如果能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很高兴。
嘴角又一次涌上笑意,刘彻微微侧首,看向了自己身旁正焦急眺望正前方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