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救援良策(1/2)
二十年前,隋朝曾三次东征高句丽,几乎耗尽了隋朝的钱财兵马,但这三次东征,全都告败。
在这三次东征中,汉人死伤无数。尤其在第二次东征中,萨水之战有十几万汉人被砍了头,人头聚拢,堆成了骇人的京观。
这三次东征高句丽,耗尽了大隋的气数,可以说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如今唐朝已立,但距离东征高句丽时间并不久远,大家都能记得高句丽给汉人带来的苦难。
尤其是东北一带的唐人,称一句“患高句丽更甚猛虎”,这一点都不为过。
在场诸将听见长孙无忌提起前隋三征高句丽,皆是心有戚戚。
尤其是秦琼,他当年曾在前隋来护儿帐下,亲自参与过东征之战,如今再回忆起来,更是不禁唏嘘感叹。
“高句丽,实乃强敌也!”
众人一阵唏嘘,长孙无忌更显得意,他将地图一收,盖棺定论道:“这黄河以北,眼下已无险可守,若是谁强行过河,想要与北方三国硬拼,绝对是死路一条!”
方才大家还有心气与长孙无忌顶嘴,但经过被他这一番分析,众人皆是凝眉怔忡,默然不语。
李世民也被震得大为惊骇,照这情势分析,黄河以北是万难守住了。
他心下一叹,若是恪儿前往北方参战,定要劝他不能过河,否则便是九死一生。
长孙无忌这一番说辞,让场中气氛有些凝滞,大家这会儿都冷静下来,细细分析如何破敌。
正在这时,那守在李世民身边的王德突然身子一晃,向殿外瞧去。
他随即在李世民耳边说了两句,经李世民点头后,便又朝殿外走去。
众人正自好奇,却见那王德出了甘露殿,很快又转了回来。
但他这次回来,手中多了一份书信。
王德拿着那封书信,恭恭敬敬地走到李世民身边,低声道:“这是蜀王经暗卫送上来的信!”
李世民心中疑惑,不知道李恪又有何部署,眼下情势危急,他便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了那封书信。
这时,场中诸臣还是一头雾水,他们不敢造次,只能等李世民看完书信再行商议。
却见李世民这时脸色已迅速转喜,到最后将那书信一展,振声道:“恪儿又送来的一封书信,诸卿传阅一番!”
王德很快将那书信接过,而后递给了殿中的大臣,大家纷纷传阅。
这封书信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李恪所书,有关幽州救援的计划。
只一看到开头,大家便是一惊。
这幽州之事,他们身在长安,都是近日通过各方打听,才了解到的。
可李恪,身在蜀地,他又是如何得知幽州之事的?
更让人吃惊的是,李恪不但了解幽州情况,他还能迅速作出反应,制定了解决幽州困境的办法。
依李恪所言,他蜀地有一商会,可以提供钱粮,让当地官府出面,组织幽州百姓迁往川蜀之地。
他虽说得含蓄,但即便是关陇集团的官员也能猜出,这所谓的商会,正是李恪名下的蜀国商会。
但这商会并非白白出钱,李恪言明,打完仗之后,商会会与幽州官府合作,重建幽州。只是战后十年,幽州所产钱粮,扣除佃农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余尽归商会所有。
但考虑到土地的所有权是那些幽州本地的士绅地主,若拿走全部收益,他们一定无法接受。所以,李恪视这些地主为商会投资者,分六成收益给这些士绅地主。
看完李恪所提的解救幽州的办法,众人皆觉得这主意不错。
幽州之难,首当其冲的就是缺粮食,只要能提供粮食,暂时解决百姓饥荒问题,那还有得救。
解决饥荒之后,就要想办法解决百姓的存留问题,毕竟即将要打仗,百姓留在那里,生产生活都成了困难。总不能一直让军队保护着,国家出钱养着吧?
但李恪所提,将百姓转移到蜀地,便能将战争的影响降到最低。百姓不再受战争所扰,也能安心生产,在蜀地同样生存下去。
而对于商会来说,虽然前期提供钱粮,但战后十年的收益,绝对远超商会所供应的钱粮,只要这场仗能顺利守住幽州,这是笔大赚特赚的生意。
蜀王党众人纷纷点头答应,商会挣钱,就是他们挣钱,他们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既能解救幽州百姓,又能顺道挣钱,于名于利都有得赚,不答应才怪呢!
便是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的官员,见此提议也纷纷眼红,更有甚者,还要考虑如何加入李恪的计划,也出钱参与其中。
“不错!蜀王这主意好!将那些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往后打起仗来,也轻松得多!”
李绩点头称赞。
房玄龄也幽幽笑道:“于国于民,皆有利处,蜀王这法子能行!”
大家夸得还比较含蓄,唯独程咬金这时跳出来,大笑道:“蜀王殿下这法子好,既解了围,还能顺道挣钱!这生意绝对不亏!”
说完,他又是哈哈大笑,这引得周边商会成员纷纷抛出白眼。
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你非得说破,这不是让李世民和关陇集团的人看笑话么!
李世民没有理会程咬金等人,他这时正在思考,李恪提出这个解决方案,是否有更深一层的涵义。
士绅、土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不得不让李世民多想。
他不由得回想起,当初在与杨妃一起吃饭时,李恪曾提出,他以后要想法子从士绅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