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回春堂(3/3)
了。对了,师妹,上次我们商讨《黄帝内经》还没结果,趁现在休息,我们再来讨论下吧。”张千马上转移起了欧阳蜻的注意力,一边说着一边向马大林使着眼se。马大林也在一旁帮腔说道。
而原本有些不好意思的欧阳蜻一听张千的话,那害羞的神se马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兴奋。
“好啊,你们都说《黄帝内经》是黄帝所作,但是我可不这么认为,它应该是成书于秦与汉之间,与你们所言之时差了十万八千里去了……”
见到欧阳蜻汩汩而谈,张千和马大林相视而笑,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结果。
于是,俩人也马上加入了讨论的战团。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chun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yin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se》、《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yin阳》、《yin阳传》、《yin阳之论》、《yin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成书于先秦、战国之时。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悦、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chun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
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他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i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jing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yu血而受,则罗与yu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这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而实际上,它是集合众人之家所长,非一人所作,要下定论,远非易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