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谁养娘(1/3)
其实农村的很多事,自有农村的解决方式。冯玉姜一个年节都在想,到底要怎么解决钟母的事情。
就这样让钟母一个人呆在老宅,也不是个法子,说的难听点,要是钟母真的突然有个什么急病死了,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死在屋里没人知道,那她家跟钟老大两家就没法做人了。怎么说钟母也是老的,就算钟母再恶,做儿女的没尽到责任,影响也肯定不好。
再说,再怎么样钟母是她老婆婆,也算是把她冯玉姜养大的,冯玉姜对钟母就算不欢喜,但还是不忍心看她这样孤家寡人的捱日子。反过来想想,一个女人,早早的没了男人,把几个儿子一手拉拔大,不是容易的,必然也吃过很多辛苦。就是吧,这钟母也没文化也没见识,寡妇娘母,摊上个儿子钟继鹏又言听计从的,就越来越偏激刻薄了。
也因此,冯玉姜甚至还有几分同情钟母。
解决这事,冯玉姜不指望钟继鹏。钟继鹏会怎么处理?钟母没病,钟继鹏就不会做什么处理,顶多就是勤去老宅看看,送点吃喝。要是钟母真有个病啊灾啊的,钟继鹏肯定二话不说,硬要叫她放下铺子回去看顾,再不就是接到这边来。
没有个明确章程的话,冯玉姜绝不敢指望钟老大一家。
其实哪个儿子来养老,本来也没有一定的说法。当地农村有句话叫“树大分枝”,并不看好那种几个儿子搅在一起不分家的做法,那样容易弄出矛盾来叫父母难为。家里儿子多的话,大的娶媳妇成了家,一般就会分家出去另过,方便再攒钱给旁的儿子娶媳妇,娶一房媳妇,分一个儿子,到了最后,剩下小儿子,有的父母就会跟着小儿子家一起过了。
也有的,会把小儿子也分家出去,老两口带着自己分家的东西,去跟着大儿子过,本来嘛,家有长子是不是?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多。
至于跟着中间的儿子过的,也不是没有,两下里愿意就行。
当然,也有的父母,操持完了所有的儿子,都分了家,谁家也不跟,就老两口过。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儿子下头还有年纪小的闺女,父母年岁也轻,怕跟着儿子儿媳一起过,要养闺女要陪嫁,弄出矛盾来。
像钟母这种情形,钟父已经不在了,钟母算是寡妇家家,必定是要跟着儿子过的。钟母虽说四个儿子,二儿子夭折了,三儿子招赘了,没有让招赘的儿子养老的道理。剩下两个儿子,钟母跟谁家过都合情合理。
当初钟老大成家之后就分了家,几年之后冯玉姜进门,钟母就没再提跟小儿子分家的话头,意思很明显,她要跟着小儿子过。
钟母这样选择再合理不过。一方面,大儿媳妇也不是个善茬,没那么好拿捏,而冯玉姜是钟母买来的童养媳,虽说解放后因为公家不许养童养媳,抱去她妹妹家养,但一直就按着童养媳养大的,早叫钟母跟她妹妹养得驯服了,攥在钟母手心里。钟母跟着她一起过,当然是妥妥的占上风、当太后。
再有一方面,就是钟继鹏有供销社的差事,有工资,在钟母眼里身份比大儿子高,日子就算不富,也比老大家宽绰。钟老大是钟母嘴里的窝囊废,怕媳妇的。
现在,冯玉姜想的是,要怎么让钟老大一家负责钟母的生活。分家另过的儿子,一般都是要给父母交钱交粮养老的,跟父母过的儿子反而不用,人家平时就多照顾了。这些年,钟继鹏当家,没有朝钟老大家要过一粒粮食一块钱,而钟老大家也没有主动送来过一粒粮食,甚至逢年过节,也不会送一点东西来。
她十六岁过的门,在钟母跟前小二十年了,而钟老大这些年就没管过钟母。轮,也该轮到钟老大家了。
冯玉姜相信她大伯嫂那个人,比她更适合看顾钟母,绝不会跟她那样受气。钟母那个性子吧,很大程度上是惯出来的,叫钟老大家的去磨一磨,说不定还能见好一些子。
******************
年好过,春难熬。冯玉姜家的这个年过得十分高兴,几个孩子如愿吃上了牛肉饺子,放了好多鞭炮玩。但刚过完年,正月初七,钟母打发了人来找钟继鹏和冯玉姜。
冯玉姜给了鱼肉给了米,钟母跟钟老大家一块过了个年节,倒也相安无事。这刚过完年,初六,钟老大家的就说年已经过去了,就开始撵了。事实上她是初五晚上跟钟母挑明的,明天初六了,算是出年关了,你老重新回你的宅子吧!
肉都吃完了,还不撵吗?钟老大家的什么时候吃过亏?
钟母打发来的人,是钟继鹏一个本家的叔,没出五服,算是近房。姓钟的这一门其实人也不多,钟母被大儿子家撵得凄凉,又不想来镇上跟冯玉姜过,便着急败坏地去找了钟家的几个长辈近房,要跟两个儿子要个交代,讨个章法。
不管怎样,钟母是绝不想再过清锅冷灶孤家寡人的日子了。
冯玉姜跟着钟继鹏回来老宅时,钟老大两口子已经被叫来了,屋里除了钟母,还坐着钟家几个近房的长辈,冯玉姜便一一打招呼,有的叫叔,有的叫大伯。钟母眼睛红猩猩的,看样子是哭过,当着几个叔伯的面,鼻涕眼泪的,不停地咒骂两房儿子媳妇。
“我养儿子有什么用?没长人良心的,早知道生下来就一屁┊股坐死算了。一把屎一把尿拉拔大了,娶上媳妇了,怎么也都是没长人良心的东西?叫我一把年纪了,没人管没人问。黑心肝烂肚肠的,恁不是我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