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贴春联(1/2)
p同学的月票,大家有月票的千万别藏着掖着,给小花吧,看在小花辛苦的份儿上最好打赏一二。
春节并没有因为爱莲娜的纠结而放缓自己的脚步,依旧如约而至。
除夕早上,男人们吃完早饭需要到墓地祭祖,北方的农村大多数祭祖活动都是简单而粗犷,透着北方干脆豪爽的个性,早上的猪肉大锅炖菜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操持着蒸包子,第一锅包子蒸熟之后,男人们前往墓地。
包子、烟酒之类的供品摆在至亲的坟前,为长辈们烧纸钱,然后从老祖宗开始到各房的祖宗依次叩头,最后就是开始放鞭炮了,鞭炮燃尽就可以收拾东西回家,过程简洁,丝毫没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严肃的过程,只是将祖先的敬畏与尊敬寄托在心里。
中午简单的吃几个包子了事,重点还在晚上,不仅仅有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共同举杯回顾一年的大小事件,展望明年幸福生活,这暂且后话,中午最重要的是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从腊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夜晚都有。但是大多数是集中在腊月廿八、廿九这两天。曾巩家乡是腊月三十这一天,一般早上吃完饭就可以贴,不过大多数人都习惯中午吃过午饭才贴春联。
如今春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没了当初的那种韵味,每年成千上万的春联从工厂中印刷出来。无数的孪生姐妹,寓意无非‘发财’、‘阖家幸福’之类,早就没有了应有的新意,甚至一些公司的广告也堂而皇之的上了春联,好在大家都不是那么在乎,贴春联无非自己心中的喜悦。
“曾,咱们赶紧贴春联吧,我还没贴过呢。”爱莲娜似乎对贴春联这种事情很感兴趣,中午吃完饭就有点儿迫不及待了,催促着曾巩赶紧动身。
“贴春联?现在时间还早。等一下,很容易的。”曾巩指了指已经分好的对联、胶粘带,轻松地说道。
“曾巩,你就和爱莲娜去贴吧,反正也用不了多少时间。”老妈看到爱莲娜迫不及待的样子,赶紧地催促着有些懒散的儿子干活。
无奈,曾巩只好起身,拿起对联和胶粘带向外走去,爱莲娜兴奋地跟在后边,笑脸激动地多了几分妖艳的妩媚。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用蓝纸书写,第四年才能贴红联。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不过曾巩这里很简单,门口贴春联,大门对面墙上贴‘出门见喜’,猪圈贴‘肥猪满圈’,车上贴‘车行万里路,人车永平安’,主卧室内贴‘人口平安’。
曾巩出门随手将笤帚拿在手中,在他的家乡没有摘春联的习俗,大年三十贴上之后只等着自然脱落就好。
“爱莲娜,等等,我把门上的尘土打扫一下。”曾巩拦下拿着春联兴奋地来回比划的爱莲娜。
中国华北地区气候比较干燥,不仅仅是雾霾、每逢刮风的时候,都是尘土飞扬,即使习惯于华北地区气候的人们,也是很无奈。
“好了,爱莲娜,贴在这里。”打扫的差不多了,曾巩指挥着爱莲娜将春联摆正,然后用胶粘带固定,一气呵成,一副对联紧紧两三分钟就可以搞定。
请上秦琼、尉迟恭两位门神,在门口对面的墙上贴好‘出门见喜’大门的对联很容易就搞定了。
“真漂亮。”爱莲娜喜滋滋地端详自己劳动成果,然后兴奋地说道“:曾,让桑德斯他们在青莲牧场也贴上春联怎么样?”
“贴春联?在蒙大拿有mài_chūn联的吗?”曾巩不好打搅陷在兴奋中的爱莲娜,贴春联他举双手赞同,只是不知道蒙大拿有没有mài_chūn联的。
蒙大拿人口很少,华人更少,不说这里有没有排华情绪,在春节在世界各地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依旧没有将春节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