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偷龙转凤十九(1/2)
内阁成立之初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这是聪明的皇帝朱元璋留下的手段。朱元璋明明知道就算撤销了丞相制度,依然会有其他的官员代替,所以毅然设立了所谓的内阁。内阁当时算是皇帝的私人专用秘书,也叫御用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要帮助皇帝整理过往的文件。由于当时刚刚废除了丞相制度,无论是内阁官员还是皇帝朱元璋都对职权相当敏感。为了不刺激朱元璋,为了让强势的朱元璋不爆发,所以内阁官员选择了服从朱元璋。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当好秘书,不敢也不会故意和朱元璋对着干。所以首届内阁就把自己定位在听从皇帝的安排,辅佐皇帝处理公务的官员上。
历来丞相不但是辅佐皇帝的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制约和牵制皇帝的人。贵族担心皇帝个人欲|望过度膨胀,忘记了大家的利益,甚至于毁了整个江山。虽然这么做最吃亏的是皇帝的一家人,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的贵族。例如隋炀帝杨广,他知道自己个人的吃喝玩乐,最后导致江山覆灭,连累了家人也连累了一部分的贵族。为了防止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发生,贵族会让丞相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荒唐行为。所以一直以来列位丞相不但是历代帝王的好助手,也是帝王们的监督者和牵制者。帝王们对丞相是又爱又恨,既离不开他们又担心被丞相架空。为了让丞相和大臣们比较听话,帝王想出了用名声制约丞相的办法。历代大臣都是读书人出身,最注重个人操守和名节,所以担心自己身后名誉问题。所以帝王用这个威胁丞相,一旦丞相过度针对皇帝的话,皇帝不但会重新选丞相,而且会让这个丞相身败名裂,甚至于一家人受到牵连。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未来,一些大臣选择了妥协。那些不愿意和皇帝妥协的大臣们,就会被按上贪污、刑罚等等罪名,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每每会血流成河。
内阁成立后,一定程度上分了权,也导致帝王少了一个约束者。这么做有好有弊,对于皇权至上的皇帝来说,绝对是是一件好事。后来大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沦落为皇帝的御用秘书,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弱势的时候,内阁权力加大,甚至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的强势,内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临时办事机构,内阁官员不敢有自己任何的意见。一旦想要有所建议,必须私下得到皇帝的同意才敢当众说出来,不然后果相当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臣解缙,这个从小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看不起一般人的读书人。贪官污吏不但害了老百姓,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所以朱元璋是用霹雳手段对付这些官员,甚至于发明了扒皮制度,将一个个贪官污吏扒皮后人皮悬挂在宫门示警。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也是出了名的,时常对读书人冷嘲热讽。要不是因为一些读书人有本事有一定的才能的话,朱元璋早就对读书人大开杀戒了。朱棣不但继承了朱元璋的勇敢果断,而且也继承了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厌恶。解缙虽然在内阁帮助朱棣处理了不少事情,对于朱棣有一定的功劳,但是朱棣明显不喜欢这个内阁官员。解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朱棣秘密地派遣锦衣卫处理了,锦衣卫将解缙绑架到了一个郊区后活活打死了。这就是敢于和帝王争论的结果,也是为了震慑其他的官员。其实解缙的死一多半是为了震慑大家,让官员们不敢明着反对朱棣的意见。只不过这么做可惜了一个解缙,也导致一个能臣就这么死了。这件事情虽然巩固了朱棣的地位,震慑了当时的大臣们,但是实际上也断了言路,导致一些忠臣不敢发表自己的良性建议,其实这么做弊大于利,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
内阁成员到底有几个?具体的职权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帝王的个人爱好,有所改变和改动。一般来说内阁正式成员是四个或者六个,临时的官员没有上限。朱元璋时期内阁是六名,分别是分管政务、军事、民生,每两个人轮班倒。只要的任务就是为朱元璋提供信息,并协助朱元璋下达相关的命令。不过当时朱元璋严格控制了内阁的权限,内阁官员各负其责之余不得相互干预,不得直接代表换地下达命令,不得擅自和六部官员接触等等。当时朱元璋直接把内阁官员当做下手使唤,不但要他们二十四小时轮班倒,而且不得离开皇帝身边。为此内阁在皇宫里有专门的值班房,保证可以随传随到。俭约的朱元璋对自己都很苛刻,当然不会厚待内官官员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内阁官员不但是官员更是自己的下人,这个内阁值班房是他们办公的地方,不是来给他们享受的。所以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内阁官员平时要在值班房办公,值班房的布置越简单越好。这个规矩后来被朱棣也沿用了,北|京紫禁城建立后,专门给内阁在前朝附近设立了一个值班房,一个看上去和气派的皇家建筑严重不协调的建筑。这个地方不但夏天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