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诗,从公主到平民,她的人生很坎坷;时檀,偏执是一种错误心理(1/3)
一
客厅的气氛一时很安静,骆诗喝着茶,借以观察眼前这对夫妻。
她在判断,这对名夫妻,与她而言到底是有友善的,还是居心叵测的堕。
她不清楚,这些军方的人,控制她的自由,到底是几个意思植。
清风雅苑在尧城是有权有势的代表,如今,她所面对的这类人,完全有别于她过去二十四年时间内所接触到的寻常平民。
他们高智商,他们重利益,他们是发光体,而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绘画老师,在社会的底层,凭着自己的一技之能讨生活。
骆诗今年二十七岁,未婚,虽然生活曾给过她恩赐,让她刚降世的两年多时间,得到过公主式的生活,当然,那些三岁前的记忆,对于如今的她而言,早已遥不可及。
二十四年前,当她从骆诗成为成宛宛之后,她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她不再是娇滴滴的千金小姐,而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这二十四年来,她过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也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所以,当她再次面对富贵圈内的人时,难免会觉得隔隔不入。
权钱可以通神,她不清楚当她以骆诗的身份,前来认亲,等待她的会是怎样一个命运?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出身,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而人,在生命运动过程中的是奋斗还是堕落,可左右命运的发展方向。
但归根结底,出身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起跑线。
这几天,她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二十四年前,她没有被拐走,那么,现在的她,应该会有怎样一个结局?如今骆时檀所拥有的人生,会是她的人生么?
肯定不会。
如果没有被拐走,她想,父亲可能就不会收养骆时檀,母亲也不会病死,她会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的成长,也许还会有弟弟或是妹妹。现在的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合格的骆氏继承人,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
当然,也可能更为糟糕的结果……
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历史上改变一件事,所有人的命运就会往另一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但其结果是好是坏,谁也无法预测。
因为被拐,才有了如今这样一份坎坷的人生,她不确定,在拥有这样一份人生经历之后,再回来认亲,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那么,骆诗是怎么成为成宛宛的?
骆诗因为当时年纪小,而没办法记起到底是谁拐走了她;而成家夫妻,那时根本就不知道骆诗是一个被拐的孩子。他们一直认为骆诗的亲生父母早已过世。在法律上,他们的意识是相当相当淡薄的。
是的,骆诗的养父养母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果农,养父名叫成昆,养母名叫梁巧姑,是善县某座山里的山里人。
他们这辈子,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结婚在山里,有着山里人皆有质朴,以及一些小农民的狭隘心理。
他们结婚十年没有生一儿半女,去医院一查,两个人都有生理上的疾病,看不育不孕很费钱,俩夫妻合计了一下,舍不得花那个冤枉钱,就在结婚第十一年时收养了她。
说是收养,其实是一种民间见不得光的孩童买卖。
很多人都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但还是有很多人那么做了。而当地政府部门,因为这种行为的隐秘性,多半睁一眼闭一眼。
骆诗三岁起就跟了这对夫妻,他们没多少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那时,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有的只有种树,防虫,采摘,想办法卖果子……
骆诗最初的时候,连户口都没有,在那种偏远的大山里,有没有户口,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山里头的小学,不需要特别的户口证明,老师才两三个,他们不管这些。村里出个证明就能读书。不读书的,一辈子没户口,他们照样过了一辈子。
这就是偏远山村和大城市的区别所在。
骆诗长到十岁都没能把户口落实上,后来小学升初中,必须到县里住宿才能读,县里的制度相对来说比较规范,校方对于骆诗的成绩是很看好,但还是没能马上让收下她:
“必须把户籍证明给办了,才能收。”
很多山里娃都不读书,可骆诗想读书,养父养母疼她,为了能让她读书,养父第一次找了他的兄弟办这事。
养父有个亲兄弟,名叫良才,是山里唯一考上大学又考上了公务员的山里娃,那些年,一直在首都曼城工作,是养父资助弟弟读得大学。
骆诗名义上得叫那位成良做叔叔。
她听养父说:他们兄弟俩关系很好,不过,自从成良才成为公务员后,很少再回老家。
据说:叔叔本想把养父养母弄到曼城,但由于养父不识多少字,加上水土不服,去了没几个月生了一场大病,养父觉得还是待在老家老老实实的做个果农比较来的实在,于是就又回了老家。
时檀十三岁时,终于有了户口。
据养父说,叔叔娶对了老婆,仕途混得挺不错,一个电话下去就把这报户口的事轻轻松松给办了。
骆诗读小学期间,只见过成良才两回。由于小孩子长得快,隔了几年之后,那模样会慢慢慢慢发生改变,所以一直在曼城从事政府工作的成良才,当然没办法知道自己这个被兄嫂收养的小丫头,原来是一个千金小姐。
不过,因为成良才,骆诗的人生才有了另一种状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