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杨震其人(2/2)
后还得汉章亲自去他府上探望,好言好语一番安慰才算了事。而在教书育人上,恒郁也不含糊,不但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更要细致管教,细致到学生们每天的起床,吃饭,睡觉,都有严格的规定限制。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许剩饭,要一粒不剩的吃完。睡觉的时候不许睡懒觉,到了时间必须起床。谁违反了规定,那就要打板子,就连跟他读书的刘肇,也成天被他打的两手肿胀。直把学生们折腾得叫苦连天,却不敢有半点怨气,因为恒郁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但是杨震却不叫苦,自师从恒郁以来,始终兢兢业业,学业优良生活作风更优良,和恒郁简直是物以类聚。这样的学生恒郁自然十分喜欢,不但时常给他多讲解知识,还提拔他当自己的助手,命他协助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备,特别是后来,连恒郁上给皇帝的奏折,也经常交给杨震润色,日常的工作方案,也命他参与谋划。如果出席各种应酬,也带着杨震出席。
杨震跟着老师做学问,学政备,大汉朝官场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数年来他已亲历。而恒郁刚正不阿的品质,他更耳濡目染,比此在他的心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要坚持,错要改正,不改正就要斗争,便是天子之命也挡不住。
而恒郁教给杨震的“对”,却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欧阳派的《今文尚书》。
欧阳派的《今文尚书》,始创于西汉的欧阳生,是汉朝儒家学派里特殊的一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捎带着把儒家典藉《尚书》也焚了,汉朝时整理典籍,由秦博士伏生口述《尚书》残本,以汉朝隶书誊写,因此名《今文尚书》。汉朝以来,《今文尚书》又分为大小夏候派系和欧阳派系。儒学宗恒郁,取返拇人。
而正是这一门学问,给予了杨震一把从此永不抛弃,紧握一生的剑——清廉之剑。
因为欧阳派《今文尚书》实在不同,别家学派都是研究理论,欧阳派却更重理论联系实际,《尚书》里的重要思想,他们不但批注研究,更会自我总结,核心思想却是一句话:儒家子孙,要以廉洁著称于世。
所以自西汉以来,这个学派代代有人伟承,不但出大儒,更出清官,比如西汉的毛介,欧阳高,东汉初期的董宣,郅珲等人,可谓英杰荟萃,杨震也成了这个学派的传承人。
寻于这个学派,杨震自然是不陌生的,他的父亲杨宝也是欧阳学派的弟子,恩师恒郁更是欧阳派的大师,学起来自然驾轻就熟,再加上自己学习刻苦勤于思考,不但成绩优良,更善于继续总结。所以进步极快,而杨震二十岁那年,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恒郁相信,杨震可以圆满结业了。
事情是这样的,某一日恒郁开班讲课,说到了西汉欧阳派先贤,汉元帝时代的名臣欧阳地余清廉自守的故事。这位官至侍中的大儒一生清贫,去世时家无余财,更留遗言于子孙,死不接受官府赏赐。如此一位大贤,自然让众学生们钦佩不已,纷纷表态要学习,轮到杨震时,却是长长的叹了一声。
恒郁奇怪了,这个平时听说的好学生为什么要对先贤不敬?刚要张口训斥,却听杨震低头感慨地说:“老师,他虽然清廉,可那时官场民风败坏,贪腐横行,难道就没有他的过失吗?”
敢议论“先师”的不是,太狂了吧,恒郁怒从心头起,正准备卷袖子拿戒尺体罚,却见杨震抬起头,炯炯有神的目光盯着老师,搓地有声地说出了自己的奋斗终身的理想。
“儒家弟子当清廉自守。更要铲奸除恶,匡扶社稷,如此方不负圣人之教也!”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恒郁愣了半晌,认真的,仿佛第一次才认识他这个学生似的。终于,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欣喜的对杨震说,“你有如此抱负,这很好,但更要多历世事,体察看民情,方能如愿啊。”
杨震就这样完成了学业。本来恒郁已经推荐杨震入朝为官,但是杨震拒绝了,他放弃了在京城的大好前途,打点地装回到了华阴老家,一面奉养老母教导弟弟,一面凭着恒郁门下的所学,子承父业,也办起了学堂,在华山脚下认真教书,这一教就二十几年。
杨震感到东汉时期的教育陋习很多,比如做学生的不但要鞍前马后伺候老师,还得帮老师家挑水种菜,既当学生又当长工。杨震把这些全废了,他从来不使唤学生干私活,更宽厚的对待每一位弟子,但治学却极其严谨,身体力行教导他们读书做人。很快,杨震的学校就门庭若市场,四里八乡的子弟都来报名,竟然把牛心谷门口挤成了一个市场,当地也因此得名为“杨门槐市”。不几年,学生人数就突破千人,于是杨震又相继在华阴办了双泉学馆,河南灵宝豫镇也开班授徒,一教又是十数年。
他办学不收高额的学费,对不同家庭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辞辛苦,不远千山万水,在几大分校之间来回奔波,为的就是一件事,传道,伟播圣人之道。
所以他最终得来了一个崇高的雅号:关西孔子。但是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他在磨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