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章 鞭辟入里(1/2)
“静江?莫不是现在山水甲天下的地方?”刁钦三还真是有些见识。
“对!”唐易道,“看来,元代很多皇帝葬身起辇谷传说,可能是真的,那处墓葬所在的山谷,可能就是当年的起辇谷!”
文佳看了看唐易,“你先说说,怎么就推断是元代的末代铁锅皇帝?”
刁钦三也有此问,和文佳一起看向唐易。刁钦一干脆远远坐了下来,捏着下巴准备洗耳恭听。
“妥懽帖睦尔”这个名字,读起来太拗口,唐易便直接称之为“铁锅”。
铁锅本身是个悲剧人物,从童年开始。
本来呢,他的父亲是元明宗,他又是元明宗的长子,也就是说,是很有希望继承皇位的。
不过,他的父亲元明宗却被人用药酒毒死了。毒死他父亲的,正是他的叔叔元文宗。
元文宗当上皇帝的时候,铁锅大约应该是十一岁。这个年龄有点儿危险,元文宗为了确保皇位稳固,直接把他流放到了高丽的一个海岛上。
在这么一个海岛上过了几年,这个叔叔对侄子好像还是不太放心,因为朝鲜毕竟相对稍微独立一点儿,要是铁锅和朝鲜王联合起来,打着先帝亲儿子的旗号反将过来,那可不太妙!而且,这时候也有了类似的传言。
于是,元文宗就玩得更狠了一点儿,就说铁锅不是元明宗的亲生骨肉,又把他流放到了西南的静江。之所以一直没有痛下杀手,并不是因为这是他的侄子。他连亲哥哥都能毒死,何况一个侄子?手段而已。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东北到西南,颠沛流离。到了静江,负责监视他的官员把他送到了静江的大圆寺。
就在这里,铁锅遇到了秋江长老。
铁锅之前的经历,注定了他没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他真正的启蒙,就从大圆寺开始。
秋江长老没有把他看成一个软禁苦囚,而是真心关爱,学汉字,读《论语》,知礼仪,得教化。
一开始的时候,铁锅还是孩子心性,喜欢打闹,爱玩爬树捉鸟儿。
此时,秋江长老告诉他:你是皇子,不比普通老百姓,要懂得自重。同时也提醒他,有官员来巡查的时候,一定不能妄言。
元文宗驾崩后,铁锅的弟弟即位,是为元宁宗。等到元宁宗也驾崩了,铁锅被太后下令迎回大都,是为元惠宗。
铁锅在大圆寺大约住了一年多,这一年多让他受益无穷,据说他走的时候,还用小皮匣装着秋江长老给他的书。等他即位当了皇帝,对秋江长老感恩戴德,大家赏赐,大圆寺也改为了万寿殿。
至此,铁锅苦难的少年时期告一段落。不过,这个皇帝其实也很悲催。
铁锅是元朝第十一个皇帝,也是蒙古帝国第十五个大汗。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之前的几个大汗,其实都不是皇帝,像铁木真这个元太祖,是后来硬追的。
元朝一共就十一个皇帝,历朝不足百年。铁锅当了皇帝之后,首先就面临一个阻力,就是权相伯颜,打个清朝的比喻,只针对形势,不对比人的特点,铁锅此时就是少年康熙,伯颜就相当于鳌拜。
扳倒伯颜之后,铁锅才得以亲政。这个时候,他是很有抱负的,他任用了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不改不行,因为此时元朝已经快完蛋了,虽然这时候朱元璋只有十几岁,还在放牛。
铁锅的这一套改革措施,历史上有个称呼,叫做“至正新政”。
没错,就是至正型元青花的那个至正。元青花真正的鼎盛期,本来就是元代晚期。
不过,改了也不行。不管哪一个朝代,末代皇帝的改革,其实基本上是无效的。这不是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各种问题累积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是积重难返,再改也没用。
至正十一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了。改革没起太大作用,朝廷内部争斗不断,农民起义越演越烈。铁锅这个末代元帝彻底放弃了努力,开始消极怠政,沉湎享乐。
至正二十七年,铁锅刚登基时的那个放牛娃朱元璋,几乎已经占据了华夏南方的半壁江山。是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进中原,同时发布了很出名的《谕中原檄》。
这里面有两句词儿是挺耳熟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五百多年后,1905年,孙中山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提出过十六字纲领,前两句和这个只差两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元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八月,已经占领通州的明军开始进攻大都。铁锅带着老婆孩子跑了,最后的去处,是蒙古草原。
两年后,铁锅在应昌驾崩。
“只有铁锅这个皇帝,才会对秋江长老感恩戴德,也只有他,其实是最愧对先祖的,因为他丢了祖宗打下的江山。”唐易接着分析道,“成吉思汗的那个传国玉玺,极有可能也是他弄丢的,因此他临死之前,仿制了这么个玉玺,印文刻的是原先的,但是玉玺侧面,却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原来如此!”刁钦三频频点头,“而且,这方玉玺用的是河磨料的玉材,他驾崩的地方,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附近,红山文化很多玉件,都是河磨玉!这一点也能对起来,因为他一个逃亡的人,像找好的玉材也并不容易,只能就地取材!”
“所以,这方玉玺的价值还是很高的。”唐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