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一百一十三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1(1/2)
中国的文化就像一张拼图,一个好的老师想让你学会,会先告诉你这张拼图是什么。假如是一片森林,那你拿着碎片也知道拼的是森林;是一匹马,那你会拼成马,去找哪个是马头,哪个是马尾;所以真正好的老师会从宏观上把这个东西告诉你,那如果是不懂的老师或者根本不想教你的老师,他会把这些碎片逐一地告诉你。
就像学中医一样,学中医都看过养生堂,我们不是说养生堂不好,但是养生堂的模式只能是今天教你一个睡觉的方,明天教你一个治胃疼的方,只能是这样教你,因为他不能像大学的教学一样,这学期学什么,下学期学什么。他都是今天请这么一个睡觉的专家告诉你该怎么改变睡眠状态;明天呢又找了一个专家告诉你怎么解决胃疼,所以呢,最后你学到的只是一堆碎片,就算你真的学了这个方,怎么治胃疼,真正遇到胃疼你又不敢用了。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看的书再多,学到的也只是像普济方,以为中医里有一个特别大的是黄帝,当时牵头写的一部大的方书,多的能把这个桌子都摆满,这么多,治一个胃病就好几百个方,你都不知道用那个了。所以你真正到了钟表店,你都不知道时间是几点了,你不知道用哪个了。
实际上,中医你甭管用哪个,有效果就行。关键是你不知道哪个有效。所以之前很多人对李时珍有质疑,说李时珍把中医引错方向了。其实李时珍对中医的贡献不小,但是李时珍也有不对的地方,他把中医复杂化了。他写的《本草纲目》太多了,让后学都不知道哪个是重点。教育界有一句行话:你要是不想人学会,就什么都告诉他。因为他学着学着都吐了,他不知道哪个是重点。等于背着一个大包袱,就是因为没有提纲挈领,因为不知道哪是重点。从哪入手。所以有那么一句话,叫望洋兴叹。
别的文化咱先不管,先说中医。你要是觉得越学越多了,那你就得注意了。从方向上可能把握错了。要你觉得学得学得越来越简单了,那你就应该学对了。学东西应该是一里挑万,反过来呢,大部分人学东西是万里挑一。你学一万个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是有用的,那样呢,学到头发白了能明白就不错了,有的人连头发白了都不明白。所以如何找到这个思路特别重要,这个思路还是刚才那句话,你把谁当成老师。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中医里研究的东西,首先说他是宇宙医学。那他研究的应该是宇宙。那现在呢。确实是退化了。现在细分了,古代的中医没有那么多科,现在中医也开始分消化科、呼吸科……其实不应该分那么多科。所以呢,学习切忌这样——盲人摸象。
其实中国有一个特别好的思维,体现在写信地址上。肯定先写中国。再写北京市,再写朝阳区,再写你什么小区,如果你前面没有中国,没有北京市,你就写一小区,谁知道你在哪呢?所以很多人学了半天。其实就学了后面的一小区楼号,学的是一些枝节的东西。中国文化应该先从宏观,最后具体到微观。没有宏观的东西作指导,微观的东西基本上不好使。没有宏观上的指导,你的科研方向都是去撞,想当年要不是这东西落在这盆里面。青霉素都不知道。所以有些科学的东西他是撞出来的。这就说明了你必须要有一个宏观的东西作指导,当然这东西是无形的,实际上是古人说的道,他确实是存在的。他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不是一个空谈。你看不见。实际上他确实存在。而且他不光具有指导意义,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和身边的东西。所以呢,你必须对中国的这个道有一个尽可能的认识。
所以中国文化说难也不难,你要是说他难,那就是围着他转,没找到核心。你要是找到核心了,你就会觉得像信手拈来,随便拿个方来你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你不用特地的一个一个去抠。所以呢,就看人走的是哪条路了。如果你是一招一招的去积累的话,那到了晚年也没有自己的创解。无非就是这个方是李时珍用的,这个方是张仲景用的,你只能是照葫芦画瓢,人家怎么用我就怎么用。只是一个古人的重复,没有自己的独创。所以呢,怎么学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那你要弄清怎么学,你就要弄懂什么是中国文化,你要弄清易经想说明什么问题。你得知道这植物靠什么生长,中医是靠什么治病,学他是有目的的。你要想明白这些东西,你就必须知道中国说的这个哲学概念,这个很关键,这个贯穿于始终。
气,看不见,摸不着。首先说他不是氧气,他能通过各种途径显现出来的。这个气呢,应该说它是一种能量,这个能量贯穿于始终。中国文化就是研究了这个能量的变化。也可以说他是气。气分很多种,但实际上又都是一种,也就是最原始的宇宙能量。中医是宇宙医学,这里所讲的气就是一种宇宙的能量。这个能量,生万物。只要有生命的地方,甚至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这种能量的存在。宇宙就是有这些能量组成的。所以呢,这个能量是平均的。你要认识到这种能量。古人说的非常清楚,人是什么?气聚则生。佛家说,有因缘,聚在一起了,五种气——金木水火土聚在一起这个就有生命了。气散则亡。俗话叫咽气了,断了气,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是宇宙之气。没有这个气在支持你,所以导致你生命终结了。所以,这个气,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