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一章 成长一个教师,幸福千万个家庭和孩子!(2/4)
后,景导一连串轻声的追问,关于人生,关于价值,关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闭上眼睛,脑海里有森林,有小溪,有虫鸣。有鸟语,还有一幅幅关于学生的画面不断闪现,教室里谈笑、操场上蹦跳、课堂上倾听、课间时嬉闹……一个念头无比坚定地扎根于心灵:我要做一名充满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我就要成为这样的人!短短的几段文字根本不足以表达我收获的万一。这是一次让人终生难忘的精神洗礼。再一次表示感谢,感谢孟淑芬老师将nlp培训引入我们七棵树小镇,你的良苦用心,你的分享我们收到了,如果不是怕你哭,我会送你大大的拥抱,我会对你说“辛苦了!”感谢助教团队所有成员,你们分享快乐,传递真情,将公益进行到底。感谢三天来一直陪伴的队友们。我们一起设计队名,一起喊出口号,一起学习分享,一起击掌欢呼,当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友谊已生根发芽。最要感谢的是景万象导师,您用最凝炼的语言将人生的真谛传递给我们,遇到真正的智者是我们一生的幸运,而您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的人。
岳慧老师的分享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来自nlp专业导师的建议: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暴躁、逆反、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们常常感到一筹莫展。子女教育咨询中最常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踏、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著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淮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裡?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著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著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固执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著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吮拇指、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