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让孩子学会觉察内在的感受(2/3)
左边吧,这条路呢,是一条比较宽的路,远是远点,但走起来舒服,放心。而第二个老人说:走右边的吧,那条路窄是窄了点,但路近。而且还有美好的风光。最后第三个老人说;小伙子,搞清楚你此行出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自己去选择。第三个老人是心理咨询师的做法。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到区别,如果我们接受了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不管选择哪条路,我们都遵从内心的感受,我们都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我们的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会少很多。而如果我们选择了另一直接的建议,则预测不到结果会怎么样,也许会好,也许会差,也许会骂人。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似乎教育专家更吃香一些。家长一问“老师,我家孩子这样。。。。。怎么办?我家孩子那样。。。。。。怎么办?”当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之后。家长满心欢喜,如获至宝,而专家也更受欢迎,更容易出书成名。就象某著名电视台著名的心理节目,心理专家放弃了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设置。配合电视媒体的特点来做节目,他们收获了很多。而另一些和他们有同样水平的专家不愿意苟同的。
我们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快餐?镇痛剂?
其实我们的很多父母也是很好学的,有些喜欢听专家的演讲,希望从中获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比如卢勤周弘等等一批教育专家就经常开讲座,家长听完了之后还喜欢私下里向演讲的专家提问,希望马上获得一些具体的可行的答案。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当父母们向专家请教完之后。获得了一些方法,然后如获至宝,拿回家就用,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刚开始还好用。有了几次或者几天之后,却不太管用了。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专家能讲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有些家长喜欢买各种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看书是好事,可是看得多了。却突然发现,怎么有些书的观点是矛盾的?而且里面谈到的方法,不是在关键时刻用不出来,就是用了也没有什么效果。
梦灵曾经接待过一位父母,她把卢勤全套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全都看了好几遍,可是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仍然束手无策,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并不是说听讲座和看书没有用,而是说,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状况,每一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些看似共通性的问题,在实际的处理上仍有个别差异。
因此,父母除了要认识到自己才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外,除了需要学习一些有效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来补充,正所谓“欲想写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什么是“教育之外”的东西呢?
第一、父母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是关键。
我们做父母的,也都是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事件,包括一些创伤性体验,而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这些事件,不管愉快的还是创伤的,都会象拍电影一样记录进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当中,然后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当中,会不时地被翻腾起来影响我们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周围人的互动关系,还包括会影响我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移情”,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我们过去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感觉、看法、态度和认识,在长大以后,转移到另外的一些人和事物上。成人之后的我们都会带着“移情”生活,而却不被我们觉察,教育过程当中也不例外。曾有一位母亲,平时把孩子管得非常的严,当孩子上了高中的时候,再也忍不住她的这种管教,结果闹得母子俩关系非常恶劣。梦灵通过咨询,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这位母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三岁的妹妹,结果这个妹妹却突然因为一场大病,离她而去。从此,在这位姐姐心里,就存有一份恐惧,感觉亲人随时会离她而去。当她成为母亲之后,她就怀着这样一份恐惧在控制自己的儿子,害怕自己如果一旦照顾不好,儿子也会出现什么意外。而这种母子互动模式,儿子被控制得感觉非常压抑,而母亲却根本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这种内心深层的东西在做祟,只是觉得自己是在爱孩子,是在对孩子负责。
如果在此时,我们告诉她,要给孩子空间。要放开孩子的手和脚,让他自己去飞翔,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影响她的埋在潜意识深处的这个情结没有处理好。如果我们先去协助她觉察到她有这么一个情绪。然后调整好,相信她就会很好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心有千千结”,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无数个这样那样的“结”,如果我们认不清楚,觉察不到,就会带着这许多的“结”在生活。如果我们能通过一定的心理手段,解决好这一个又一个的结,就会很清晰地在现实中生活。这一点,真的很重要的!
第二、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良好基础。
很多时候,当我们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往往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身边的伴侣,尤其是做妻子的,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有儿子了。我以后就和儿子过了,让你爸一个人过去吧!”她是这样说的,也许就是这样做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势必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裂痕就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反映剂,当夫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